25/07/2025

Interventional Psychiatry: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實現精準化、個人化、可規模化的憂鬱症治療(演講摘要)

Interventional Psychiatry: Towards Precision, Personalization, and Scalability with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in Depression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介入式精神病學:以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實現精準、個人化與可擴展性治療憂鬱症


非侵入性腦刺激(NIBS)技術是介入式精神病學的革新前沿,為治療重性憂鬱疾患(MDD)提供了精準、個人化與可擴展的解決方案。本演講整合近期研究成果,包括我們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的論文,探討了穿戴式經顱光生物調節(tPBM)對MDD及睡眠障礙的應用。該雙盲、假性對照、隨機臨床試驗顯示tPBM具可行性與安全性,睡眠品質改善(PSQI評分)在治療後四週仍持續顯著,但相較假性組未觀察到更優的抗憂鬱效果,提示需進一步優化劑量。廣泛的NIBS研究,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與θ波刺激(TBS),在MDD、強迫症(OC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成癮、精神分裂症及非精神疾病應用(如體重管理與外科手術訓練)均顯示潛力。雙側TBS與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等技術可調節腦迴路、免疫生物標記與情緒處理,功能性神經影像與近紅外光譜學提供佐證。結合人工智慧(AI)與DeepSynapse平台(https://www.deepsynaps.com/)透過定量腦電圖(qEEG)與認知評估提升診斷精準度,實現居家數據驅動治療。這些進展凸顯NIBS提供可及、客製化治療的潛力,革新心理健康照護。未來研究需優化劑量、時機與可擴展性,確保公平可及,開創聚焦個人腦模式與全球影響的介入式精神病學新紀元。



Interventional Psychiatry: Towards Precision, Personalization, and Scalability with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in Depression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 represents a transformative frontier in interventional psychiatry, offering precision, personalization, and scalability for treating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This talk synthesizes findings from recent research, including our recent pivotal study (i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which explored wearable transcranial photobiomodulation (tPBM) for MDD and sleep disturbances. The double-blind, sham-controlled trial demonstrated tPBM’s feasibility and safety, with significant sleep quality improvements persisting four weeks post-treatment, though no superior antidepressant effect over sham was observed, suggesting potential dose optimization needs. Broader NIBS research, includ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nd theta-burst stimulation (TBS), shows promise across MDD, OCD, PTSD, addiction, schizophrenia, and non-psychiatric applications like weight management and surgical training. Techniques like bilateral TBS a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modulate brain circuits, immune biomarkers, and emotional processing, as evidenced by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and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tegr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ith platforms like DeepSynapse(https://www.deepsynaps.com/) enhances diagnostic precision through quantitative EEG and cognitive assessments, enabling home-based, data-driven interventions. These advancements underscore NIBS’s potential to deliver accessible, tailored treatments, revolutionizing mental health care delivery. Future research must optimize dosing, timing, and scalability to ensure equitable access, paving the way for a new era of interventional psychiatry focused on individual brain patterns and global impact.





CoBoL's Podcast: 


準備好讓你的腦袋來場電光火石的派對了嗎?本集《介入性精神醫學新革命》,由兩位風趣又專業的AI主持聯手,帶你潛入非侵入腦刺激(NIBS)臨床和研究的神奇世界!從穿戴式光療(tPBM)改善睡眠,到TBS與rTMS翻轉憂鬱症治療,這集將用輕鬆又燒腦的方式,解密如何用科技喚醒大腦的快樂密碼。想知道AI如何助陣精準醫療?快來聽,保證讓你長知識,腦洞大開!


CoBoL's Podcast: 

Light, Magnets, Electrics! Unlocking the Future of Interventional Psychiatry


Buckle up for a mind-blowing episode with our witty AI hosts, BrainTickler and MoodMaestro! We’re diving into Professor Kuan-Pin Su’s electrifying work on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 From wearable light therapy (tPBM) that boosts sleep to magnetic zaps (rTMS, TBS) tackling depression, and more, we’ll unpack the science with a side of laughs. Curious how AI and DeepSynapse are supercharging personalized psychiatry? Tune in for a fun, brainy ride that’ll spark your curiosity and maybe even rewire your mood!

19/07/2025

精神醫療數化轉型:國際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指引結合數位工具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2025年5月Lancet Psychiatry出版了一篇《INTEGRATE:國際化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指引》,這是由來自各國專家形成共識,共同制定的藥物治療流程指引。該指引強調一項可以根據臨床資料與用藥狀況,動態推送用藥建議的數位工具 Psymatik,具有「一致性、即時性、個人化」三大特色,全面提升思覺失調症及抗憂鬱藥物治療安全性、準確度與臨床實用性,並促進跨科整合與全球化應用。


2025年5月Lancet Psychiatry出版了一篇《INTEGRATE:國際化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指引》,這是由來自各國專家形成共識,共同制定的藥物治療流程指引,目標是彌補現存指引過於冗長、缺乏結構化流程、沒有全球性適用性等缺失。該指引強調「共同決策(SDM)」與以病人偏好、個別症狀及併發症量身訂做處方,並建議從治療初期即積極監控代謝健康及副作用管理。

McCutcheon RA, Pillinger T, Varvari I, Halstead S, Ayinde OO, Crossley NA, Correll CU, Hahn M, Howes OD, Kane JM, Kabir T, Konradsson-Geuken Å, Lennox B, Hui CLM, Rossell SL, Solmi M, Sommer IE, Taipale H, Uchida H, Venkatasubramanian G, Warren N; INTEGRATE Advisory Group; Siskind D.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algorithmic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Lancet Psychiatry. 2025 May;12(5):384-394. doi: 10.1016/S2215-0366(25)00031-8. Epub 2025 Mar 31. Erratum in: Lancet Psychiatry. 2025 Jun;12(6):e9. doi: 10.1016/S2215-0366(25)00131-2. PMID: 40179920.

臨床建議從第一次發作即應及早介入,並進行SDM共識導向的藥物選擇。副作用與耐受性需定期評估,如有特殊風險族群(如女性、年長者、腎肝功能障礙等),應以低劑量並以藥物濃度作為參考。(1) Use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all treatment decisions; (2) Use treatment decision aids to inform patients regarding side-effect profiles; (3) Act on lack of efficacy or intolerability early; (4) Female, young, and elderly patients often require lower doses; (5) Address substance use; (6) This algorithm intends to give general guidance and might be adjusted for individual patients or settings where it might not be suitable.

依據治療流程,從確診、第一線藥物(推薦由aripiprazole起始)、早期療效再評估、需時換藥、考慮副作用、換成不同受體作用機轉藥物。中間穿插各症狀領域(陽性、陰性、憂鬱、認知)指定之策略,並有專門的副作用辨別及對策(如代謝症候群、錐體外症狀高泌乳素血症等)。有明顯代謝風險的藥物(如olanzapine、clozapine)則建議合併促進生活型態改變及metformin使用以減重。若藥物效果不彰,需及早調整,陽性症狀在二線治療失敗後迅速考慮clozapine,並合併metformin與心理社會治療、代謝疾病管理。

該指引細分各症狀面向的處理:陽性症狀建議分層換藥後即考慮clozapine、陰性症狀則強調排除次發性原因,必要時換用cariprazine、aripiprazole或低劑量amisulpride並合併心理社會治療;憂鬱症狀主張合併抗憂鬱藥,認知症狀需減少抗膽鹼負擔。對於副作用,如體重增加、錐體外症狀、高泌乳素血症等則有明確演算法建議換藥或加用相關藥物。


Psymatik 線上APP與Web工具:

指引強調一項可以根據臨床資料與用藥狀況,動態推送建議的數位工具 (Psymatik),方便臨床操作。根據目前公開的論文報告與附件附錄,INTEGRATE數位工具主要由牛津大學等合作單位維護。從論文和附件看來,Psymatik 應有以下之功能:

1. 數位決策支援系統的核心設計:

  • 即時指引推播:臨床醫師可於APP或web平台輸入個案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診斷、症狀嚴重度、副作用、合併症、目前用藥及劑量等),系統會即時自動產出專屬演算法建議。
  • 視覺化流程圖:主介面以清楚的流程圖方式呈現治療步驟(包括首發治療、療效評估、換藥邏輯、副作用因應、特殊族群注意事項等),一目瞭然、操作直覺。
  • 個人化治療建議:依輸入變項自動調整推薦,如女性、長者、肝腎功能異常者會收到劑量調整及特別監測提醒。
  • 警語與追蹤:內建副作用監測與警語模組,遇 BMI、血壓、血糖、肝腎功能異常時自動標記,並依國際標準推播管理策略。

2. 支援功能與臨床應用

  • 藥物切換建議(Switching Tool):針對不同藥物間的換藥,提供逐日/每週建議減停與增量時程,協助減少換藥風險與戒斷症狀。
  • 治療抗拒監控:當系統偵測到兩線(或以上)藥物療效不足時,自動建議啟動 Clozapine 流程,並輔以血液安全監控方案與說明。
  • 副作用演算法:如出現代謝症候群、錐體外症狀、高泌乳素血症等,APP 會自動推薦生活型態介入、Metformin、降劑量、換藥策略或合併治療順序。
  • 特殊情境提醒:包括懷孕、哺乳、兒童、老人、物質濫用等,每種情境皆有自動彈性化的監測頻率與安全建議。

3. 教學與操作便利性

  • 內建委員會共識與工具解說:系統內嵌多媒體說明,包括流程圖、說明短片或Q&A,協助新手醫師或多專業團隊快速上手。
  • 多語言與地區化:可根據使用者地區調整指引細節、常用藥物名單與監控標準,提升全球適用性。
  • 資料安全與匿名化:重視資料保護,個案資訊不外流,僅供現場決策參考。
  • 互動式更新:接受用戶(臨床醫師)實務回饋,不定期自動線上更新內容以吻合最新國際證據。

4. 實際應用情境範例

  • 醫療院所:供精神科主治醫師於門診/住院即時諮詢,降低傳統查詢紙本繁瑣耗時。
  • 多學科團隊討論:可即時與社工、個管師、藥師等共享個案決策樹,強化團隊共同決策與衛教。
  • 續用/轉介/特殊族群:輔助第一線精神醫療/轉診評估、疑難雜症會診與個案追蹤管理。

未來展望

該數位化工具可與電子病歷整合,連結電子健康紀錄,自動讀取臨床實驗室數據和用藥紀錄,升級半自動化建議系統。並利用AI深度學習,支援發展AI個案預後預測,進一步優化治療計畫與復健資源配置。

總結來說,INTEGRATE線上APP或web工具強調「一致性、即時性、個人化」三大原則,全面提升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安全性、準確度與臨床實用性,並促進跨科整合與全球化應用。未來期待可以落實在病人的實際照顧之應用。


06/07/2025

數位疫情蔓延中!螢幕時間不重要,上癮才致命?

數位疫情蔓延中!螢幕時間不重要,上癮才致命?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螢幕使用時間」,指的是花在手機、平板等電子裝置上的社交、電玩、學習娛樂的總時間。而當個人即使嘗試減少使用仍難以停止,並出現戒斷、耐受、衝突與復發等症狀時,便可能發展為「螢幕成癮」。青少年是成癮行為的高風險族群,近期研究顯示,美國有48%的青少年會忘記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25%用社群媒體來逃避問題,25%經常思考社群媒體,17%曾嘗試減少使用但失敗,11%承認螢幕使用已影響學業。這些數據凸顯研究螢幕成癮及其健康影響的重要性



螢幕使用時間雖易於臨床篩檢,但無法反映內容與使用情境。儘管學界對於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仍有爭議,有些學者認為關聯性極小,且對性別少數等弱勢族群而言(如少數族裔、性別/性傾向少數)可能因尋求認同而增加螢幕使用,對其未必全然有害。


Xiao等人的最新研究針對美國青少年螢幕成癮性使用軌跡,及其與自殺行為、意念及心理健康的關聯進行探討。研究團隊利用美國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ABCD Study)資料,納入4285名9-10歲兒童,追蹤四年,分析社群媒體、手機及電玩遊戲的成癮性使用行為。研究採用潛在類別線性混合模型,將成癮性使用分為不同軌跡(如圖),並以KSADS及CBCL評估自殺行為、意念及心理健康。


三類螢幕成癮性使用軌跡圖:(A) 社群媒體:分為高峰型(9.6%)、持續增加型(31.3%)、低度型(59.1%),顯示部分青少年自11歲起成癮性使用逐年上升。(B) 手機:分為高(49.2%)、持續增加(24.6%)、低(26.2%)。(C) 電玩遊戲:分為高(41.1%)、低(58.9%),高成癮型自基線即維持高水準。


結果顯示,社群媒體與手機各有三種成癮性使用軌跡:「高峰型、持續增加型及低度型」;電玩遊戲則分為「高、低」兩型。約三分之一青少年自11歲起社群媒體或手機成癮性使用逐年增加。高峰型或持續增加的成癮性使用軌跡,與自殺行為(風險比2.14-2.39)、自殺意念及較高的焦慮、憂鬱、攻擊行為有顯著關聯。特別是高成癮性電玩遊戲使用者,其焦慮、憂鬱最顯著。單純的總螢幕時間(不論平日或假日)則與自殺行為、意念及心理健康並無顯著關聯。


螢幕成癮性使用的行為模式(如強迫性、無法自制、離開時感到痛苦)才是預測青少年自殺風險及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而非單純的使用時數。研究亦指出,女孩子較易出現高成癮性社群媒體使用,男孩子則以電玩遊戲為主。低收入、單親及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子女較易進入高成癮性使用軌跡。


這種「數位疫情」的傳播,並非單一因素。其背後有人工智慧(AI)演算法的推波助瀾,這些演算法擅長觸發和放大負面情緒(如仇恨、恐懼、嫉妒),並將使用者困在「同溫層」中,加劇焦慮、憂鬱與對立。惡意使用者的網路霸凌和極端思想散播,更是對青少年心靈的直接傷害。甚至有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使用者,也可能在網路世界中互相影響,放大負面情緒,尤其對有自殺或自殘想法的青少年構成風險。更甚者,成癮性螢幕使用還可能取代了對青少年有益的睡眠、體育活動和面對面社交等重要活動。


目前成癮性螢幕使用尚未被DSM-5正式認可,且定義未有共識。自陳資料也可能低估實際使用,未來應結合客觀數據。臨床與政策上,應超越僅限螢幕時間的管理,聚焦於成癮性使用行為的預防與介入,例如家庭媒體計畫、限制用餐與睡前螢幕使用等。加強家長與臨床人員的教育,並推動更嚴格的年齡驗證措施,有助於降低青少年螢幕成癮及其心理健康風險。


  1. Xiao Y, Meng Y, Brown TT, Keyes KM, Mann JJ. Addictive Screen Use Trajectories and Suicidal Behaviors, Suicidal Ideation, and Mental Health in US Youths. JAMA. 2025 Jun 18:e257829. doi: 10.1001/jama.2025.782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531519; PMCID: PMC12177733.
  2. Nagata JM, Helmer CK, Al-Shoaibi AA. Beyond Screen Time-Addictive Screen Use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JAMA. 2025 Jun 18. doi: 10.1001/jama.2025.813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531495.
  3. Su KP. The CORE Solution: Protecting Youth Mentle Health from the Digital Pandemic.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25; 79(6), In Press. DOI: 10.1111/pcn.1381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90669.
  4. Pearson H. Do smartphones and social media really harm teens' mental health? Nature. 2025 Apr;640(8057):26-28. doi: 10.1038/d41586-025-00933-3. PMID: 40175759.



29/06/2025

AI教父Jeffrey Hinton論人工智能風險 (2025/06/16)

 Jeffrey Hinton 論人工智能風險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隨著AI的普及,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已經離不開AI了!每每看到AI做出令人驚嘆的成果,都會感慨人類的功能性相較之下真的愈來愈低,如果對於使用人工智能的人類智慧無法再昇華,不再從心靈上再進化,Hinton的滅絕憂慮恐怕成真!


這篇摘要是節錄自2025年6月16日,AI教父Jeffrey Hinton接受Steven Bartlett@The Diary Of A CEO Podcast的訪談。這段訪談主要探討了人工智能的「教父」傑弗里·辛頓(Jeffrey Hinton)對AI未來的看法。總體而言,Hinton強調了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風險:一種是人們濫用人工智慧所帶來的風險(主要是短期風險),另一種則是人工智慧變得超級智慧並決定不再需要人類所帶來的風險(生存威脅)。他坦言,後者是一種真實存在的風險,但目前尚不清楚其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因為人類從未遇過比自己更聰明的存在,也無從得知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人類濫用人工智慧(AI)主要風險包括:

  • 大規模失業與財富不均:AI將取代「世俗腦力勞動」,就像工業革命取代體力勞動一樣,導致大規模失業。例如,客服人員透過AI助手能將效率提高五倍,大幅減少人力需求。這將加劇貧富差距,使被取代者處境更糟,擁有AI的企業則更富裕。Hinton甚至建議年輕人考慮成為水管工。
  • 網路攻擊急劇增加:從2023至2024年間增長約12,200%,大型語言模型使網路釣魚攻擊更容易,AI還能複製聲音與影像進行詐騙,並可能在2030年前創造出人類從未想過的新型網路攻擊。Hinton因此將存款分散至多家銀行。
  • 操縱選舉與散佈不實資訊:AI可透過精準的目標式政治廣告影響選民行為,甚至鼓勵他們不要投票。
  • 加劇社會分化:YouTube和Facebook等平台透過演算法,為追求點擊與廣告收入,不斷推送極端內容,導致人們被推向偏見的極端,形成缺乏共同現實的「同溫層」。
  • 製造惡意病毒與生物武器:A超智慧人工智慧有許多方式可以清除人類,例如製造非常具有傳染性、致命且緩慢傳播的病毒,讓人們在意識到發生什麼之前就被感染。
  • 致命自主武器(LAWs)的發展:這些武器能自主決定殺戮對象。它們會大幅降低大國入侵小國的戰爭成本與摩擦,可能導致戰爭更頻繁發生。


完整訪談 (90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T0ytynSqg



這段訪談主要探討了人工智慧的「教父」Jeffrey Hinton對AI未來的看法。Hinton強調了AI模型在類比人腦學習方面的開創性工作,並解釋了他為何離開Google,以便自由地談論AI的潛在危險。他區分了兩種主要風險:人類濫用AI的短期風險,以及超級智慧AI可能變得比人類更聰明並決定不再需要人類的長期、存在性威脅。他認為,AI發展因國家和公司之間的競爭而難以減緩,並呼籲對資本主義和AI產業進行更強力的監管,以確保技術發展對社會有利,而非僅以利潤為導向。Hinton也提及了AI對就業市場的潛在衝擊,並對人類的適應能力和最終結局表示不確定,呼籲投入大量資源研究AI安全。



精簡訪談 (18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XTem56s



這段精簡訪談探討了人工智慧先驅Hinton對超級智慧未來的擔憂,他強調AI的進步速度已超越人類的控制能力。Hinton指出,AI與人類大腦的學習方式相似,但數位形式的AI能即時共享學習成果,導致其知識累積速度遠超生物智慧,可能帶來大規模失業、自主武器和大規模錯誤資訊等風險。他認為,如果超級智慧AI決定取代人類,將有「無限種方式」達成目標,並建議在AI發展的早期階段,人類應全力阻止AI產生消滅人類的意圖。影片也觸及AI對人類未來職業的影響,Hinton甚至建議人們考慮從事水管工等不易被自動化取代的行業,並討論了全民基本收入作為潛在解決方案的重要性,儘管他承認金錢無法取代人類對生命意義的需求。最終,Hinton表達了對未來深沉的不確定性和情感上的掙扎,儘管他希望人類能找到安全發展AI的方法,但他對此並不樂觀,警示世人必須正視人類可能面臨的「終結」。


逐字稿:Transcript of Godfather of AI: I Tried to Warn Them, But We’ve Already Lost Control! 

21/06/2025

藥廠的商業行為與公共衛生的倫理困境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Abbasi K. The drug industry’s crimes and misdemeanours extend far beyond overpricing in the US BMJ 2025; 389 :r1280 doi:10.1136/bmj.r1280 https://www.bmj.com/content/389/bmj.r1280

這篇最新的BMJ文章尖銳批評全球製藥業哄抬藥價及其對公共衛生的負面影響。作者援引英國 NICE 拒絕高價阿茲海默症藥物案例,呼應川普對藥廠的種種指控。文章指出,藥廠不僅誇大效益、隱藏危害,更操縱學術界與醫療系統,造成巨大社會成本。呼籲川普不要只有介入藥廠定價、還要審議藥廠的透明度與社會責任上的「全部罪行與不當行為」,最後期許藥廠能回歸以患者為中心的價值。作為一篇評論文章,其目的在於提出問題和批判,而非全面性的學術分析。文章主要聚焦於製藥業的負面行為,全盤否定藥廠在藥物研發上的巨大投資、風險承擔以及為人類健康帶來的實際貢獻,顯然不夠平衡。部分詞彙如「shameless effort」、「manipulation of science...」、「crimes and misdemeanours 」等,很像川普的語言,這在嚴謹的學術論文中通常會被避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具體解決方案。

The piece disregards the balance of pharms' contributions. Expressions of "shameless effort," "manipulation of science," and "crimes and misdemeanours," resemble the rhetoric of Donald Trump. Mostly, absence of concrete solutions.

本篇評論文章,由 Kamran Abbasi 執筆,尖銳地批判了全球製藥產業當前的運作模式,尤其聚焦於其對藥品定價策略以及對公眾健康責任的態度。文章以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 拒絕推薦兩種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 (donanemab 和 lecanemab) 在國民保健署 (NHS) 使用為引子,揭示了藥品效益與成本效益之間的核心衝突。NICE 的決定基於這些藥物的高昂成本未能帶來足夠的臨床效益,這不僅反映了醫療資源有限下的理性分配考量,更凸顯了製藥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與公共衛生目標之間的張力。
Abbasi 指出,藥品價格過高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遠不止於美國的市場。他認為,製藥業的核心驅動力是「進一步增加巨額利潤」,這是一種「無恥的行為,卻被良好的意圖所掩蓋」。這項嚴厲的指控挑戰了藥廠常宣稱的「為人類健康貢獻」的說辭。文章質疑,若藥廠真正以改善公眾健康為首要目標,則應當在全球範圍內大幅降低藥品價格,甚至免費或以極低折扣向貧窮國家提供藥品。 更深層次的批評指向了製藥業操縱科學資訊、誇大藥物效益並隱藏潛在危害的行為。這包括對學術界、病友團體、慈善機構和醫療系統的影響。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科學的獨立性和公正性,也扭曲了醫學知識的傳播,最終可能誤導患者和醫護人員的決策。文章暗示,這種系統性的影響力使得製藥公司得以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規避其應有的社會責任。 儘管文章承認製藥業在某些方面確實帶來了益處,例如推動醫學進步和開發創新藥物,但強調這些益處是以巨大的社會成本為代價的。這種成本不僅體現在高藥價,更體現在對科學誠信、公平醫療資源分配以及公共信任的侵蝕。作者呼籲,如果政治人物(如唐納·川普)真心希望解決製藥業的問題,就應該超越單純的藥價問題,正視其「全部罪行與不當行為」。 總結來說,這篇評論以批判的視角剖析了製藥產業的倫理困境,呼籲其回歸以患者為中心的核心價值。它不僅是對個別藥物定價的批評,更是對整個製藥生態系統的深刻反思,旨在促使產業、政策制定者和公眾重新審視藥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的道德與社會責任。部分詞彙如「shameless effort」、「manipulation of science...」、「crimes and misdemeanours 」等,很像川普的語言,這在嚴謹的學術論文中通常會被避免。本文最大的問題作者除了期待藥廠自己自律,並沒有提出任何具體解決方案。


18/06/2025

申請「健康台灣深耕計畫」

和安南同仁一起努力  加入申請「健康台灣深耕計畫」的行列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是賴清德總統「國家希望工程」理念的具體實踐,作為一個五年五百億的國家級醫療改革與發展計畫,它不僅是回應健保永續挑戰和醫療模式變革的強烈需求,更是台灣醫療界迎向未來的關鍵一步。儘管計畫申請時間緊迫且範疇廣泛,令人略感焦慮,但這正是促使我們跳脫既有框架,深入思考「顯而易見卻無法解決」的深層問題的絕佳機會。

由於冠賓從「國家希望工程議題論壇」到「總統府健康台灣委員會」都有幸參與,是從無到有的討論過程中,略早理解該計劃目的委員之一,所以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但並不是官方的意見,如果有誤請多多包容,只是希望對於針對想要參與計劃申請的安南醫院同仁有所幫助。

有人說既然有五百億,為何不先補滿健保缺口?原因這種解方不是永績的方法(甚至可以造成更不公平的分配)。所以本計畫的精髓在於鼓勵各醫療機構、學會、公會由下而上提出創新、永續的解決方案。不論是醫學中心還是小型機構,重點都應放在如何利用這筆專案經費,有效解決當前醫療體系中,因健保給付不足、法規滯後或專業共識缺乏而長期存在的困境。例如,從「健保永績」、「分級醫療」、「護理人力荒」、「營造健康生活型態」,到「安眠藥濫用」、「遠距診療」、「健保給付不足的治療沒人做」,甚至是「兒少精神醫療團隊的永續經營模式」,這些都是我們能夠透過此計畫,實驗並驗證新模式的場域,以「優化醫療工作條件」、「培育多元人才」、「導入智慧科技」並「落實社會責任」四大範疇,最終提升全民健康福祉。

符合申請單位包括醫療機構(醫學中心A1、非醫學中心A2或A3)、社區醫療群B、專科醫學會C、及公會D。A1比須包含計畫的四個範疇,A1和A2比須垂直整合其他醫療機構合作申請,其他則不用包含四個範疇,也不用垂直整合,所以應該更重視解決單一重要的問題:「各機構各學會公會、醫界同仁都能看到,顯而易見,卻沒有辨法解決的問題」。至於A1、或「非A1但也想投包含四個範疇」的申請者,也可以先擬出以「這些重要的衛生政策問題」為基本的子計畫,整合到四個範疇的所屬群組中,最後再以一個大架構去統合子計畫。

我從心理健康的委員的角度來舉例,政府兩階段「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及「擴大方案」,分別提供1.3和3.3億經費,幫助了無數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危機,是人民直接有感的政策,但是後績的追蹤成效如何?之後有多少比例真正獲得有效的協助?計畫結束後,政府應該要怎麼做才能永續?這些模式都沒有真的發展出來。另外,衛福部「布建兒童青少年專業精神醫療團隊及心智病房」計畫下,如果要全台的兒童醫院未來都可以建構出永績經營的模式,就應該要有計畫結果來告訴衛福部,如何來編列預算、建立制度。其他還有精神醫療服務行為(主流的藥物治療變成唯一治療)特定藥品使用的自律(例如安眠藥和鎮定劑的使用狀況)未獲滿足的臨床需要(例如兒心醫療的提供量和偏鄉心理衛生的不足)

在「心理健康的數位轉型」方面,數位治療歐美才剛剛起步,通過幾個數位化療法的臨床應用,台灣可以補助更多AI科技協助臨床醫療的轉譯研究和產學合作,來和國際接軌。又如「線上診療」部分,在疫情期間基礎架構都已經成型,美國和歐洲的精神醫療,對於非重症的個案也八成維持線上診療,新加坡之所以成為全世界數位化醫院程度最高的區域,並不是有多先前的科研,只是真正大力落實線上醫療的發展和轉型。所以先以計畫來試辦線上精神診療的模式,來克服法規、倫理、臨床實踐、健保給付、數位落差以及專業共識等核心問題

「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平台,讓醫療界能透過實證,為政府決策提供堅實基礎,共同提升全民健康福祉。這不僅是一項經費補助,更是一次集體智慧的激盪,引導台灣醫療體系走向更優化、更智慧、更具社會責任的未來。讓我們共同把握這次機會,為健康台灣的願景貢獻心力。



17/06/2025

生成式AI在精神醫療及學術應用的經驗分享 (演講摘要)

生成式AI在精神醫療及學術應用的經驗分享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很榮幸今天有這個機會,向各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各位醫療機構的經營者,分享我們 MBI-Lab團隊在生成式AI於精神醫療領域的臨床、管理及學術應用方面的經驗與見解。AI的快速發展,正將精神醫學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捩點,我相信這將是革新我們診療模式、提升效率、並最終造福病患的關鍵時刻。









ChatGPT在學習學術寫作的應用 (2023/3, 5 months after ChatGPT was launched)








MBI團隊在以數位表徵與大型語言模型於憂鬱症精準醫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