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025

社群媒體的暗黑魔法:揭開數位疫情對年輕人的危害

 社群媒體的暗黑魔法:揭開數位疫情對年輕人的危害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各位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和神經科學的教授蘇冠賓醫師。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個我們這個時代正在悄悄蔓延,而且對我們年輕一代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現象,我把它稱之為「數位疫情」 ...。

大家想想,現在的孩子們幾乎是伴隨著手機和社群媒體長大的,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以手機為本位生活型態」...。這些數位平台背後,常常有著利用人工智慧(AI)演算法來抓住我們眼球的機制,它們很擅長觸發和放大我們的負面情緒,像是仇恨、恐懼、嫉妒還有歧視等等 ...。這樣長期下來,年輕朋友們的身心靈都會受到不良影響。像是網路霸凌,因為網路的匿名性,讓它變得更加猖獗,也直接導致了憂鬱症、焦慮,甚至可能出現想不開的念頭.... 而且,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還會影響睡眠、讓人變得不愛運動,連帶身體健康也會出問題。這種情況,是不是很像病毒的傳播,悄悄地「感染」了我們年輕人的心靈和身體呢?

這個表格是在說明「數位疫情」的傳播途徑,有的是AI在背後推波助瀾,有的是壞人在故意搞破壞,有的是大家不小心互相影響。首先是「AI演算法」。你想喔,那些社群軟體不是很愛推播東西給你嗎?它們的AI就會故意挑一些容易讓你激動的內容,像是會讓你很生氣或是很害怕的那種。這些演算法就像一個看不見的手,在背後操控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什麼、注意到什麼。而且啊,AI還會把你困在同溫層裡,你一直看到的都是跟你一樣想法的東西,這樣就比較難聽到不同的意見 。更糟糕的是,壞的東西好像更容易被大家看到 。AI還會用一些小技巧,像是你按讚或收到通知的時候,就會讓你一直想用手機,這不是很像我們會對某些東西上癮嗎 ...?這樣下來,年輕人就很容易焦慮、憂鬱、覺得孤單,想法也會變得比較死板,而且還會對立,覺得別人都跟自己不一樣,對別人的同理心也會變差...。最可怕的是,還會讓人對網路越來越依賴。

Su KP. The CORE Solution: Protecting Youth Mentle Health from the Digital Pandemic.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In Production. DOI: 10.1111/pcn.13816

再來是「惡意使用者」。這就不用多說了吧?網路上就是有些人很壞,會故意去霸凌別人,講一些很難聽的話,或是散播一些很極端的思想。更可怕的是,還會有壞人假裝是好人,去騙那些比較單純的年輕人,做出一些很可怕的事情。這些都會對年輕人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可能影響到他們現實生活中的安全。

最後一種是「有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使用者」 。有時候有些人自己心情不好,但是他們可能沒有發現,或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就會在網路上亂發洩情緒。他們可能沒有想到,自己講的那些話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而且在網路上,負面情緒很容易被放大,如果剛好有其他心情不好的人看到,可能就會互相影響,變得更糟。特別是青少年之間,如果有人有自殺或自殘的想法,在網路上又看到類似的資訊,就很容易被影響,做出不好的事情...。

面對這個「數位疫情」,我們該怎麼辦?最近有學者提出的「風險評估鏈(CORE)」架構,我覺得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很有希望的方向。這個CORE架構,從不同層面提出了應對策略。首先是「普遍性風險緩解」。這需要我們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跟資訊科技專家一起合作,從訓練AI的資料源頭就要把關,清除掉那些可能有害的資訊,同時也要呼籲政府制定更嚴格的規範,並且提高AI的透明度;再來是「情境特定風險緩解」,針對一些敏感的議題,像是心理健康、自殘等等,我們需要更強的過濾機制和明確的使用者規範,避免假消息或惡意資訊的散播,保護我們脆弱的年輕使用者;第三個層面是「使用者特定風險緩解」,這部分強調AI在跟使用者互動時,要避免強化他們的負面想法或讓他們產生依賴性。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提升年輕人的媒體識讀能力和心理韌性,讓他們有能力判斷網路上的內容、了解那些具有說服性的數位手法,並且學會管理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最後一個是「使用者情境特定風險緩解」,這要求我們制定更完善的倫理準則,確保AI的互動是負責任且具有同理心的。同時,也要建立起危機介入或自殺防治的機制,就像我們對傳統媒體一樣。

我相信,透過像CORE這樣的架構,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讓科技不再是危害我們年輕人心理健康的兇手,而是能夠真正促進他們身心發展的好幫手。這就像我們在疫情期間要戴口罩、勤洗手一樣,在網路世界裡,我們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方法。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包括心理健康專家、電腦科學家、老師、家長還有政府,大家一起打造一個對年輕人身心健康更有益的網路環境。這樣,科技才能真正幫助我們的下一代,而不是害了他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