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2025

從很酷的腦科學談現代人的心理病痛和大腦保健 (演講摘要)

從很酷的腦科學談現代人的心理病痛和大腦保健 (演講摘要)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徐有庠基金會x天下學習】 高中校園公益講座 :
2025/10/01 (Thu) 1300-1400 @ 新竹實驗中學
2025/09/17 (Thu) 1300-1400 @ 台南一中

感謝有庠基金會和天下雜誌的安排,有難得的機會可以回到高中校園,分享專業領域的經驗與觀點,以自身的經驗鼓勵更多青年學子,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大膽想像、勇敢實踐。



過去很多老師可能都和大家分享學業課業事業,但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生活和身心健康!然後聊聊很酷的腦科學!


「為何會得到憂鬱症?」
「憂鬱症是不是文明病?」
「憂鬱症是不是壓力所造成?」
「z世代在數位世界成長是否對心理健康不利?」

無論是專業的交流或是輕鬆的閑聊,大家對於憂鬱症的話題總是充滿興趣。這些問題也都是我在課堂上、學術會議上、跨領域合作中、或是在診間病房和家屬及病人的互動中,試著說明講解的重要議題,也是我們在學術研究上最有興趣的問題。所以當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邀我在這個問題上發表論文,我就嘗試把多年來演講授課和研究的內容整合,透過這篇文章,來說明其實「改善憂鬱症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



同時也強調營養精神醫學、晝夜節律調節、正念和抗發炎生活方式介入在減輕憂鬱症狀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我也把這種整體和諧的觀念,概念化為「調和內在的交響樂團」,提供可能的預防和治療策略。

AI一方面促進青少年在獲取心理支持可近性,而社群媒體的社會和個人賦能可能轉化為多種心理健康益處。另一方面,過度的螢幕時間、網路性騷擾和霸淩、 錯誤資訊、以及網路成癮,這種普遍的數位沉浸也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更甚者,這種傳播模式類似於病毒性爆發,因數位化環境而感染,且因數位化環境迅速擴散。

什麼是「數位疫情」?這個名詞是我率先發表在PCN,如病毒般的傳播內容包括:虛假、暴力、色情信息(假新聞、陰謀論);極端化情緒(集體焦慮、仇恨言論);行為模仿(自殘挑戰、厭食、消費狂熱)。智慧手機和社群媒體平台上的迅速普及,已從根本上改變了Z世代青少年與家人、同學、朋友、社會及世界的互動方式。出生就有智慧手機的Z世代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費數小時在手機,超過140分鐘在社群平台上。從人猿演化中第一次不是以玩耍,而是以手機為主的童年發展。社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雙面刃。

改善憂鬱症從日常生活做起,利用運動手環來協助記錄自己生理、睡眠、活動上面的資料。雖然這些數據還不能提供心理學上面的參考,但是在對於健康狀況、生活坐息的規律性、身體鍛鍊的持續性上面也有很大的幫助。光是每小時叫起來動一下就有幫助

NVIDIA創始人兼執行長的黃仁勳於2024年World Governments Summit發表談話,指出「生命工程」時代即將到來,意指生命科學才是未來最有影響力的領域。但是我覺得他只說對了一半,生命科學的終極問題,是人類如何活得身心靈健康、幸福滿足、這些生命和存在的大腦科學。

很榮幸今天有這個機會,向各位分享我們 MBI-Lab團隊在生成式AI於精神醫療領域的臨床、管理及學術應用方面的經驗與見解。AI的快速發展,正將精神醫學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捩點,我相信這將是革新我們診療模式、提升效率、並最終造福病患的關鍵時刻。MBI團隊在以數位表徵與大型語言模型於憂鬱症精準醫學的應用隨著數位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結合數位表徵與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的精準醫療應用逐漸展現出其革新潛力,特別是在憂鬱症的診斷與治療中。憂鬱症作為全球主要的健康挑戰之一,迫切需要創新解決方案以提升現有治療的效率與效果。蘇冠賓教授及其領導的身心介面實驗室,針對「數位醫療在憂鬱症精準醫學的應用」​有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未來並聚焦於整合數位表徵與大型語言模型的線上​日​數位化治療(​e.g. iCBT),結合台灣豐富的臨床數據與先進AI技術,提升憂鬱症治療效果並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最後和大家聊聊我最近擔任「總統府 健康台灣」委員會的工作!我的目標是讓健康台灣推動的過程中,台灣人民未來活得更快樂、更滿足!

第一、「擴大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政府推動政策中。已投入經費支持該方案(第一階段一億三千萬、第二階段三億三千六百萬)。 行政院已核定「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114-119年),預計6年投入56.3億元 (2024/9/6) ;第二、「心理健康的數位轉型」: 大力推動「心理健康的數位轉型」「線上診療」及「數位治療」。第三、「社會情感學習」。教育部也頒布了「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預計5年投入新臺幣4.4億元



BLACKPINK的女星Rosé 受邀參加 Jill Biden & Tim Cook 舉辦的APEC心理健康論壇並發表演講 (2023/11):
  1. 由於一路不乏低谷和困境,我了解到,為了能讓自己透過音樂創造分享正能量,維護我的心理健康必須視為當務之急。
  2. 我發現心理健康並不是簡單輕鬆的課題,需要很多耐心和實踐,就像我們追求身體健康和體適能而健身一樣。
  3. 只有將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提高到和身體健康一樣的程度,才能保證我們一直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很多高中生都煩惱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甚至被迫讀一些沒興趣的科目。我來分享我的親身經歷,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啟發:
  • 中學時,我最厲害的是「數學」,認真學下來,讓我那時超有自信!但我覺得自己最有天分的科目,現在跟工作完全沒關係。
  • 相反,「生物」是我當時學得最爛的,但後來因為對醫學、大腦、心理和行為科學超好奇,慢慢摸索出門道。結果,這門當初的弱科變成我一輩子的職業!
  • 因為身體不太好,中學時被迫開始運動,漸漸找到成就感。現在,運動成了我每天最大的樂趣和習慣—原來被「逼」出來的東西,能變成生活中的亮點!

最後,我想給你們幾個小建議,幫助你們在這個階段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
  1. 重視日常習慣:多注意作息、運動和休閒,這樣才能強化身心健康,面對壓力時更有韌性。
  2. 活在當下,享受探索:高中是絕佳的試驗期,不要急著下結論。世界變化超快,未來會有更多新職業出現。重點是培養學習力和勇氣,去試試看。
  3. 觀察自己的好奇心:想想什麼事會讓你廢寢忘食?什麼知識會讓你主動去挖?什麼問題會讓你忍不住想解?這些「被吸引」的時刻,就是興趣的起點。
  4. 別怕試錯:興趣不是坐等來的,而是試出來的。多加入社團、選不同課、讀各種書,或跟不同人聊天—說不定就點燃了!犯錯也沒關係,它幫你排除不適合的路。
  5. 結合強項與喜好:興趣不一定得是天分,但如果把你擅長的事和喜歡的領域合起來,你會更容易有成就感,也更能堅持。問問自己:我強在哪?我愛什麼?交集處可能就是你的方向。
記住,找到興趣是一個持續的旅程,而不是一個單一的終點。享受這個過程,你一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所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