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2023

Omega-3 脂肪酸對長新冠的預防效應:利用 TriNetx 的全球資料探勘研究

Omega-3 脂肪酸對長新冠的預防效應:利用 TriNetx 的全球資料探勘研究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發炎理論是憂鬱症相當重要的一個致病假說,慢性低階發炎也被証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憂鬱症和慢性低階發炎的關係,也經由愈來愈多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的結果所支持,現在憂鬱症不僅被認為是大腦的疾病,更被認為是全身性的疾病,甚到是全身性的發炎疾病

WHO估計全球高達七成人口曾感染COVID-19,而確認者高達五分之一出現長新冠症候群 (long COVID),無論是來自病毒感染的慢性發炎、急性發炎後無法清除炎症組織、抑或僅是重複施打疫苗所誘發延續性的發炎;也無論發炎是作用在生理上的舊傷 (神經、骨骼、關節、心血管、代謝)、抑或作用在中樞敏感化的大腦神經迴路,這場疫情以及長新冠的現象,是「發炎理論」在醫學史上最大規模的臨床觀察和研究主題


身心介面研究中心在疫情之下,和國際夥伴進行多項學術合作的系列論文。近期團隊發表《新冠肺炎長期症狀和長鏈脂肪酸:Omega-3長鏈脂肪酸在COVID-19延遲後遺症中的心理神經免疫效果》論文 (Yang et al BBI 2023),藉由探討Omega-3在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同階段,對於免疫、炎症、氧化壓力和心理神經免疫造成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Omega-3透過減少促炎細胞激素、改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與脂質調節神經物質的傳遞,以改善情緒和神經認知障礙。此外,Omega-3及其代謝物如促分解素介質(SPMs),已被證明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可加速清除慢性炎症和恢復組織恆定的過程,為長新冠症狀提供了嶄新的治療前景。




要如何在真實世界中測試omega-3在Long COVID的理論呢?奇美醫院的劉亭慧醫師想到了可以利用了TriNetx數據庫。TriNetx是一個全球健康數據庫,提供了完整的臨床、實驗室、診斷和治療數據。我們進行了propensity-score匹配,比較了感染COVID19之前6個月內,有服用omega-3脂肪酸(n=16962)和沒有服用者(n=2,248,803),我們發現omega-3顯著降低了一年內COVID-19長期精神症狀的風險。正如圖表中所看到,omega-3組的憂鬱、焦慮和失眠風險都有明顯降低。基於這些令人興奮的發現,我們也開始規劃一個多中心臨床試驗,來研究omega-3和SPMs對Long COVID的效用。



In our 2022 BBI article, we did a systematic review about the promising role of omega-3 in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Long COVID. Showing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including anti-inflammation, anti-oxidation, ACE2 inhibition, innate immunity regulation, and omega-3 derived specialized pre-resolving mediators. To test the theory in real world (of omega-3 in long COVID), we used the TriNetx database. We conducted a propensity-score matching and compared those who took omega-3 PUFAs supplementations (n=16962) with those who did not (n=2,248,803), up to 6 months before they were infected by COVID19. We found that omega-3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general risks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long COVID-19 up to one year of time. As you can see in the figur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risk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insomnia in omega-3 group. Based on the exciting findings, we are organizing a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mega-3 and SPMs in long COVID. 



參考資料:



07/09/2023

2023「有庠科技獎」 生技醫藥講座得主—蘇冠賓

2023「有庠科技獎」 生技醫藥講座得主—蘇冠賓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科學人報導:醫者仁心專注研究  推動憂鬱症治療創新躍進

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5747


憂鬱症稱為21世紀健康殺手,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蘇冠賓深耕憂鬱症營養創新療法,透過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具有抗鬱療效,相關研究論文獲得多項國內外獎項肯定,並且其研究成果已有世界憂鬱症治療指引及教科書引用;蘇冠賓也召集國際科學家成立國際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制定全球第一份「Omega-3脂肪酸在憂鬱症治療的臨床使用指引」,在憂鬱症治療方法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與貢獻。


蘇冠賓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造成人類失能疾病中最嚴重的就是憂鬱症,身為每日照護憂鬱症患者的精神科醫師,感嘆如今物質富裕的社會往往是以犧牲身心健康為代價,因此他專注於憂鬱症轉譯醫學研究,希望降低醫學研究與臨床醫學應用之間的鴻溝。蘇冠賓於2000年透過國科會計畫支持下,開始進行n-3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重度憂鬱症之臨床療效研究,並在2003年發表全球首篇運用Omega-3脂肪酸治療憂鬱症的研究成果,這一連串的研究獲得國際精神醫學專家高度關注,論文引用指數位居該領域全球第一,也是我國憂鬱症研究論文引用排名第一的學者。


全民健保造福臺灣人民擁有完善的醫療資源,卻只有不到2成的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且因藥物的治療效益有限,時常看見病患尋求未經科學實證的療法。因此蘇冠賓認為,憂鬱症相關的產業,例如藥物研發、診斷工具、復健和保健預防等領域,將是生技醫藥產業的新機會。蘇冠賓秉持著開放共好的心態,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藉由本次有庠科技獎的影響力,再次有產業看見並促進治療憂鬱症的新產品開發,也期待能夠與臺灣一流的智慧科技跨域整合,共同推動我國生技醫藥產業在大腦保健及身心健康促進上之競爭力。


本次獲得有庠科技講座,蘇冠賓特別感謝其夫人對家庭的照顧和專業研究的協助;也要特別感謝中國醫藥大學體系的栽培,以及全體身心介面研究中心(MBI-Lab)團隊和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的努力與付出,蘇冠賓表示,獲獎是一個里程碑,他將繼續深耕創新研究,為治療憂鬱症找到最佳解方。


2023/09/06 第21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


時間 : 2023/9/6(三)下午2點~4點

地點 : 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 3F遠東宴會廳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201號)

新聞:

https://reurl.cc/8NlR2j 

https://reurl.cc/ed5gEj 

https://reurl.cc/XmXgW3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7422341




2023/09/06 獲獎感言


對於最近學術界、醫療界、校園中頻頻發生的人才菁英輕生之悲劇,很多人都會問我:為什麼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甚至在外人看起來站到社會巔峰的人,會得到憂鬱症?甚至選擇結束自我生命?事實上,憂鬱症和自殺是疾病和症狀,並不是一種選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一個人一生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高達25%,憂鬱症是大腦的疾病,沒有人可以免疫。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台灣近20年來常見的身心疾病倍數成長,同時間離婚率、失業率、自殺率也也都平行上升。大多數的現代人過勞、壓力巨大,我們也許應該重新思考,犧牲精神健康而換來的經濟成長指標,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要追求的社會進步?


近年來,醫學現正面臨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透過精準醫學和再生醫學的發展,人類的壽命可能在30年內來到150歲,但如果一個人每天都不快樂、不滿足、心情憂鬱,或者大腦退化、遺忘人生所有美好的回憶,那麼活那麼久又有什麼意義?身為精神科醫師同時做為一個神經科學家,我和身心介面研究中心 (MBI-Lab) 及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的同仁,專攻憂鬱症的臨床和基礎的轉譯研究,集中在可以直接造福到病人的研究,目的就是促進生技合作發展,減少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的鴻溝。


大腦的情緒反應和人類的精神疾病,是科學和醫學上最複雜、最困難的挑戰。大腦疾病以憂鬱症為中心,高品質的生技研究,可以吸引高品質的產業投入,研發高品質的診斷工具和治療產品,將帶給產學合作的新方向。此外,精神疾病有特有的社會性、文化性、和語言性,台灣在憂鬱症產學合作上若能有所突破,其應用不僅可以造福所有華人,產業本身也不容易被歐美超越。


希望借由這次憂鬱症研究得獎的肯定,產業界能更有信心,了解生技醫療產業不是只有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當未來醫學進步達到長壽的目標,醫學可能就只剩下大腦健康和心靈保健的難題!最後要中醫大和安南醫院長官和同仁的支持、MBI-Lab和憂鬱症中心團隊的努力和病人的付出,更要感謝家人支持。獲獎是一個里程碑,我會持續做我熱愛的研究工作和臨床照顧,謝謝。





安南醫院新聞稿


https://enn.tw/?p=405700

https://shorturl.at/ekpOS

https://news.pchome.com.tw/public/taiwanhot/20230601/index-68560844040874221016.html


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獲第21屆「有庠科技獎」 生技醫藥傑出表現有目共睹

 南北新聞網  2023-06-01


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榮獲第21屆「有庠科技獎」,為「生技醫藥」領域之有庠科技講座得主,與其他四位「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及「綠色科技」領域的頂尖學者共獲殊榮。此一獎項頒予各特定領域擁有傑出表現,且任職國內各大學院校之正教授、或研究機構之研究人員,同時在大學院校任職正教授者(上述大學院校不含技術學院)。


有庠基金會為少數國科會核可的民間科技基金會,為紀念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及貢獻,自2002年起,每年定期舉辦「有庠科技獎」,除透過獎勵表彰台灣科技的卓越人才外,亦希望更多科研人才與社會資源能投入於重要科技領域;其中,「有庠科技講座」為表揚新興科技領域傑出貢獻人士,由有庠基金會聘任國內大學院校之正教授,獲聘者給予獎座乙座及榮譽酬金。


進一步剖析蘇冠賓副院長獲獎原因,除身兼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身心介面研究中心 (MBI-Lab)主持人,更是國際知名的營養精神醫學先驅,致力從事腦醫學轉譯研究,結合臨床及基礎實驗,發展憂鬱症的不飽和脂肪酸及經顱磁刺激之創新療法,亦透過舉辦每年的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建構國際交流平台,促成國內外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而提升我國研究水準。


多年來,蘇冠賓副院長以嚴謹的態度,持續帶領研究團隊探索營養精神醫學領域,對於改善憂鬱症的治療,以及探索憂鬱症病因的研究不遺餘力。基於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治療理念,他著手在安南醫院創建台灣第一個憂鬱症中心,引進美國哈佛大學麻州綜合醫院憂鬱症的整合醫療模式,結合實證醫學與科技發展,從身心疾病的預防、早期篩檢至促進身心靈的健康,全方位推動21世紀的大腦保健。


此外,蘇冠賓副院長還是台灣憂鬱症研究領域論文引用排名第一的科學家,過去20年間持續在各大國際期刊發表系列性憂鬱症之生物機轉研究,不僅在創新治療及病因學上提供前瞻且先進的觀點,更幫助台灣在精神醫學研究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除受邀擔任國際脂肪酸研究學會(ISSFAL)的理事、期刊(Brain Behaviour and Immunity)的副總編輯,更在2013年與2016年分別參與創建國際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ISNPR)及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TSNPR),並於2023年獲選ISNPR副理事長。


除了發現具實用價值的臨床研究的成果,蘇冠賓副院長更嘗試利用基因體、神經影像、動物模式與細胞模型,探究憂鬱症及治療上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例如身心介面實驗中心進行的計畫,就包括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及正子斷層造影(PET)來探討Omega-3脂肪酸、針灸、經顱光剌激及磁刺激之神經迴路作用機轉;以「動物模式」來研究肥胖、疼痛、壓力與憂鬱之共同致病病因及治療機制;以「細胞模型」來研究發炎、過氧化壓力及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在藥物與非藥物抗憂鬱治療上機制等研究。


而近三年COVID-19疫情襲捲全球,蘇冠賓副院長也積極與國際知名學者合作,針對疫情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帶領團隊積極與國際交流和合作,發表多篇高影響力的論文,展現台灣在大腦神經醫學的學術軟實力。鑒於全世界都逐漸進入後COVID-19時期,患者疫後產生嚴重且長期的「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19),包含咳嗽、腦霧、頭痛、失眠等症狀,尤其是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他更號召臺灣各醫療院所身心科負責人,組成長新冠多中心研究群組FOCuS(Formosa Long COVID Multiceter Study),大幅推動長新冠身心治療進展。


綜上所述,蘇冠賓副院長於營養精神醫學的長年貢獻與傑出表現,讓他陸續獲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美國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研究聯盟年輕學者獎、英國精神藥理學會精神藥理研究獎、國際脂肪酸研究學會早期生涯成就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等獎項肯定,本次再獲第21屆有庠科技獎殊榮,可謂實至名歸。他對此表示,「十分感謝有庠科技獎的認可,能與各領域頂尖學者共同推動台灣新興科技的發展,備感與有榮焉。」同時,他也期許未來能率領研究團隊,持續精進並發揚台灣的營養精神醫學專業。






28/08/2023

Omega-3脂肪酸和FDA核准藥物在失智症治療的臨床試驗之網絡統合分析

A network meta-analysis for Alzheimer's dementia: omega-3 v.s. FDA-approved medication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阿茲海默症人生中不美好的遺忘

2014年由Julianne Moore演出的電影Still Alice(中文譯:我想念我自己),描述婚姻美滿、事業有成的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在她50歲正值如日中天時,意外發現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接下來的每個日子,她面對自己正在逐漸失能、忘記單字拼法、開始迷路、慢慢喪失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著實讓人揪心。事實上,患者的家人及照護者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作家張曼娟曾描寫照顧失智雙親的心情:「我只是拿著一根蠟燭,站在漆黑的暗夜,以為可以照亮整個世界;又或者我專注凝視著微弱的燭火,便以為看到了光亮,卻忽略了那無邊無際的黑。」盡顯失智照護者心中的無力感。

失智症的類型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及混合性,其中以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阿茲海默症的罹病率隨著全球老年人口的增加而不斷擴大,超過85歲的人群中的患病率達到三成。根據國際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 ADI)2015年報告,地球每三秒就有一位新的失智症患者。2021年WHO出版的報告指出,全球目前有超過五千五百萬名失智患者,到2050年時,甚至可能成長到近一億四千萬名。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及估算的結果,目前台灣失智患者約有30萬人,此比例隨著人口老化而逐年快速攀升,推估到民國150年時,甚至可能超過80萬人(如圖一)。


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病因,學界已提出幾個假說,包括Aβ*56類澱粉蛋白沉積、神經傳遞物質功能障礙和神經發炎等等。基於上述假說,目前已經美國FDA通過兩類阿茲海默症的治療藥物,第一類為膽鹼脂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如:donepezil、galantamine及 rivastigmine),第二類為麩胺酸拮抗劑glutamate antagonists(如:memantine)。然而,目前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以及潛在的不良反應,以及新藥開發進展不如預期,使得阿茲海默症治療成為大腦醫學中最具有挑戰性的難題。

Omega-3脂肪酸可能減緩認知衰退?

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mega-3 or n-3 PUFAs),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和神經精神疾病展示多重效益。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了神經發炎理論在阿茲海默症病理生理學中的重要性,Omega-3 PUFAs除了可以抑制β類澱粉蛋白的形成、更可以在抗發炎、改善腦血管功能、抗過度氧化、促隻神經細胞再生和可塑性、以及對突觸功能的調節等作用上,減少阿茲海默症致病風險因子。多項流行病學研究已證實,Omega-3 PUFAs缺乏與更高的失智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此外,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漿總Omega-3 PUFAs水平明顯低於正常老化對照組。而在臨床認知功能研究中,簡易心智量表檢測(MMSE)得分與紅血球(RBC)Omega-3 PUFAs濃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在另一項有趣的流行病學監測研究中,更證明血液高DHA濃度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具有保護作用。最重要的是來自臨床試驗的証據,有多項雙盲對照組的試驗(但並非所有試驗),顯示Omega-3 PUFAs在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上,顯著假於安慰劑。

有鑑於此,我們利用網絡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NMA)的方法,重新分析過往FDA核准藥物,來和不同組成配方的 Omega-3 PUFAs(例如EPA或DHA的不同比例和濃度),在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效上進行交叉比較。這項最新發表在影響係數19分的頂尖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BBI)中,嘗試回答:「FDA核准藥物和不同組成配方的 Omega-3 PUFAs介入中,到底何項治療在阿茲海默症認知功能改善上,具有最佳療效潛力及可接受的安全性」?


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團隊(Mind-Body Interface Research Center, the MBI-Lab),從2008年發表第一篇Omega-3 PUFAs於失智/阿茲海默症的介入研究以來,截至目前為止共發表九篇研究論文 (如表一),是長期探討相關領域的團隊。我們本次發表於BBI的NMA研究,嘗試囊括所有已發表和未發表的阿茲海默症介入之隨機對照試驗(RCT),為了搜索未發表的研究,我們在ClinicalTrials.gov上進行了額外的搜索並和可能的作者聯絡,而且不限制研究論文的語言,以防止漏網之魚。為了減少潛在的偏差,我們只納入具有安慰劑或積極對照組的RCT,排除使用waiting-list control的研究。論文第一作者曾秉濤醫師是網絡統合分析方法學的專家,他的分析不僅比較了介入組與安慰劑組療效或耐受性,還能估計非單一性介入方法(multiple interventions)間的相對療效並比較其相對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統計效力,這是傳統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所無法實現的結果。

我們的統合分析顯示:EPA在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上,表現優於目前FDA核准藥物!

我們整理了接近一萬六千篇的文獻,以嚴謹臨床試驗的標準選出52個臨床試驗,對總計有21,111名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5.0歲(介於65.2至85.7歲),平均女性比例為62.7%。治療的平均持續時間為36.5週。結果顯示,長期高劑量(1500-2000 mg/day)以二十碳五烯酸(EPA)為主的Omega-3 PUFAs,在所有的治療中,具有最大的認知改善潛力 [ 標準化平均差異(SMD)= 3.00,95%信賴區間(95% CIs)= 1.84-4.16 ](優於所有FDA藥物及omega-3 PUFAs的組合)。高劑量的EPA和其他Omega-3 PUFAs介入的可接受性(勝算比(OR)= 0.46,95% CI = 0.04至5.87)或安全性(OR = 1.24,95% CI = 0.66至2.33),皆於與安慰劑組相類似。這些結果支持高劑量EPA為主的Omega-3 PUFAs對改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衰退具有潛在的神經治療效益。上述研究結果可參考圖三及圖四。


結論: 

雖然本研究的結果,未來仍需要透過大規模、Head-to-head的嚴謹隨機對照試驗來進一步確認。不過目前幾種現行FDA核准藥物及EPA的網絡統合分析(NMA),可以提供了現在最完整的支持性的證據,尤其是rivastigmine和高劑量EPA對改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衰退,可能具有一定潛在效益。此外,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EPA)在所有不同治療方法的研究中,是可接受性和安全性最高的介入。


本文論文出處:Tseng PT, Zeng BS, Suen MW, Wu YC, Correll CU, Zeng BY, Kuo JS, Chen YW, Chen TY, Tu YK, Lin PY, Carvalho AF, Stubbs B, Li DJ, Liang CS, Hsu CW, Sun CK, Cheng YS, Yeh PY, Wu MK, Shiue YL, Su KP.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anti-inflammatory eicosapentaenoic acid for cognitive function in Alzheimer's dementia: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with omega-3 fatty acids and FDA-approved pharmacotherapy. Brain Behav Immun. 2023 Jul;111:352-364. 

本文摘錄自:蘇冠賓(2023)天然EPA vs 現行FDA核准藥物 - 最新阿茲海默 症患者認知功能改善臨床研究網絡統合分析。宸華醫學新知季刊 Volume 9.

References: 
1. 張曼娟《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2. Neurology. 2013 May 7;80(19):1778-83.
3.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2 Feb;7(2):e105-e125.
4.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0 Feb;15(2):181-9.
5. 台灣失智症協會官方網頁
6. Nature. 2006 Mar 16;440(7082):352-7.
7. Science. 2022 Jul 22;377(6604):358-363.
8. Drugs Context. 2021 Oct 4;10:2021-7-3.
9. N Engl J Med. 2023 Jan 5;388(1):9-21.
10. Can Fam Physician. 2014 May;60(5):433-8.
11. Front Neurosci. 2019 May 15;13:472.
12. Swiss Med Wkly. 2019 Jun 30;149:w20093.
13. Brain Behav Immun. 2022 May 14;104:54-64.
14. Brain Behav Immun. 2017 Jan;59:233-244.
15. Neurology. 2009 Sep 8;73(10):768-74.
16. Mayo Clin Proc. 1998 Oct;73(10):951-5.
17. N Engl J Med. 2001 Nov 22;345(21):1515-21.
18. J Pineal Res. 2016 Oct;61(3):253-78.
19. Curr Neuropharmacol. 2022;20(10):1816-1833.
20. J Neuroinflammation. 2016 Jun 14;13(1):150.
21. Alzheimers Res Ther. 2023 Jan 25;15(1):20.
22. N Engl J Med. 2019 Jan 3;380(1):11-22.
23. Brain Behav Immun. 2020 Mar;85:14-20.
24. Brain Behav Immun. 2015 Feb;44:28-31.
25. Brain Behav Immun. 2020 Mar;85:1-3.
26. 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 2019 Mar;142:11-19.
27. JAMA Netw Open. 2018 Sep 7;1(5):e182327.
28. Curr Alzheimer Res. 2017;14(3):240-254.
29. 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 2018 Feb;129:1-12.
30. Brain Behav Immun. 2017 Oct;65:230-238.
31. Psychiatry Res. 2018 Apr;262:566-574.
32. Pharmacol Rep. 2017 Oct;69(5):935-942.
33. Lipids. 2000 Dec;35(12):1305-12.
34. J Alzheimers Dis. 2008 Feb;13(1):31-8.
35. Arch Neurol. 2006 Nov;63(11):1545-50.
36. World Psychiatry. 2019 Oct;18(3):308-324.
37. Neurobiol Dis. 2007 Oct;28(1):16-29.
38. Neurobiol Dis. 2006 Sep;23(3):563-72.
39.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08 Aug 1;32(6):1538-44.
40. Neurologia (Engl Ed). 2020 Mar;35(2):105-114.
41. Neurobiol Aging. 2012 Jul;33(7):1482.e17-29.
42. World Psychiatry. 2018 Jun;17(2):196-209.
43. Lancet. 2015 Aug 15;386(9994):628-30.
44. Lancet. 2020 Mar 21;395(10228):986-997.
45. Alzheimers Res Ther. 2018 Dec 27;10(1):126.
46.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 2008 Jul-Sep;22(3):209-21.






07/05/2023

聆聽身體、感受律動、鬱見新生:以身體為中心的整合性心理治療

聆聽身體、感受律動、鬱見新生:以身體為中心的整合性心理治療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第一屆「動身心」研討會
2023/07/29 (Sun) @ 安南醫院
https://www.mbisymposium.org/mbm2023/webpage.php?id=4



台灣心身治療不能缺少整合性的模式


心身科在歐洲非常發達,以德國為例,住院病人有50%接受身心治療,其中包括精神動力治療、認知心理治療、經顱磁刺激療法、光照治療、營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Konzentrative Bewegungstherapie (KBT or Concentrative Movement Therapy) 治療(一種專注於運動的心理治療)、肌肉放鬆訓練、運動治療等。台灣因為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精神醫療集中在藥物治療和急性控制,自然就無法照顧到心身病患整合性治療之需求,使得台灣的身心病患即使有良好教育及經濟能力,還是得不到「更安全有效、更創新整合、更有尊嚴」的身心治療。


創傷與自律神經失調的認知心理學和神經免疫學


「沒有經歷過地震火災之類的天災、或被性侵或恐攻的人禍,是不是就不會得到創傷後壓力症(PTSD)?」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但是大多數的人並沒有直接被蛇咬的經驗,那對蛇的恐懼又是從何而來?學者認為生物對危險的厭惡與恐懼,不一定要透過親身的經歷,也可以經由受到他人對危險的厭惡與恐懼的反應而「制約」恐懼或創傷。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是在實驗室圈養的獼猴,第一次見到蛇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是好奇多於害怕,但是在牠們看過野生獼猴見到蛇所反應的恐懼行為後,很快就「學習」了恐懼蛇的「反應」。另一個實驗也顯示人類的嬰兒在初次見到蛇也不會展現害怕,因此多數學者認為生物對危險的厭惡與恐懼,不一定要透過親身的經歷,也可以經由受到他人對危險(在這種情境下,例如蛇、蜘蛛、血…等很「弔詭地」成為非制約刺激US)的厭惡與恐懼的反應(此時眼神、表情反而成為制約刺激CS)所制約而「習得」心理的恐懼或創傷(意即制約反應CR)。由此可知,在意他人的看法是人類內建的本能,卻也是造成「心理創傷」不可或缺的機制


創傷和壓力會直接影響生理功能,造成腦部警報系統失調、壓力荷爾蒙異常及免疫功能的失衡。PTSD不只是心靈與大腦的問題—它跟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生命品質是交織在一起的,有時更受到文化與社會潛藏病灶的影響。在網路e世代,前所未有的自由讓人際互動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界線模糊且難以阻擋恣意的侵入,因而也使得霸凌行為的創傷更加無所限制、變本加厲!原本在校園中的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惡霸,現在則變成虛擬世界的鍵盤流氓、藏鏡下的酸民,這類的霸凌行為帶來極大的傷害,受害者不限於人格正在發展的青少年,成熟的受害者也不少。


「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王宗岳太極拳論


做為精神科醫師,我們的使命就是和病人一起治癒不幸和童年。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心理治療中的「遺忘」,具有「建立新的記憶」的更深層意義。然而,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或許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東方古老的智慧當中,認為自我探索達到神智清明的境界,是可以透過「身體的察覺」來達成。以身體為焦點的心理的療癒中,治療師將病人潛意識中所恐懼的「關係或情境」,重新在安全的治療關係中被喚起,此時相關的神經迴路被活化,得以聚焦在身體的掌控,重新建立「安全感」,並建立新的正向記憶,來競爭並替代想被遺忘的負向記憶。從身心介面整合的角度,再加上神經科學對心理治療的洞見,「傷痕癒合和創傷遺忘」或許能夠從「本能」轉變為「療癒蛻變」的過程


參考: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_11.html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0/07/the-unspeakable-mind.html


11/04/2023

遺忘本能─時間是最好的治療師

遺忘本能─時間是最好的治療師(「遺忘本能」一書推薦序)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史摩教授的「遺忘本能」是一本描述「遺忘不僅正常、更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功能」,精彩無比的科普書。

大腦中負責記憶功能,除了眾所皆知的海馬迴(Hippocampus),杏仁核(Amygdala)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雖然今日人類擁有稱霸地球、探索宇宙的智力,但大腦中主掌情緒、壓力和危險的偵測器官—杏仁核,卻和爬蟲類動物一樣原始。所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用來趨吉避凶、並學習對壓力恐懼迅速反應的腦區,可以跳過理性大腦的意識審查,直接記住恐懼事物所制約的人時地、味道、聲音…,在可能有危險的類似模糊情境之下,喚起情緒,命令自律神經做出求生存的全身性反應。

大家或許還記得生物課本中,透過電擊配對的實驗老鼠的杏仁核,很快就「學會害怕」原本不可怕的鈴聲。哥倫比亞大學Eric Kandel教授,就是利用這種恐懼制約學習的行為實驗,找到記憶的分子機制,贏得諾貝爾獎。有趣的是,在人類成長過程中,只要透過父母或親近同伴的恐懼眼神,就可以對杏仁核產生如同電擊的效果,去配對同伴「所見、所聞、所恐懼」的情境,深刻牢記。因此,杏仁核對同伴恐懼表情的反應,遠遠大於刀槍砲火、毒蛇蜘蛛,讓生命早期並不需要被蛇咬,就可以記住蛇的可怕。

然而人類大腦演化在數萬年前所具有的生存優勢,到了現代社會卻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也就是對於「壓力危險特別敏感」。想像七萬年前有一對剛誕生的智人雙胞胎新生兒,當哥哥在叢林荒野中長大,面對天災敵人、洪水猛獸的環境中,全身緊繃、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這些敏感的生物反應能幫助他渡過危險,傳宗接代。然而弟弟坐時光機來到現代長大成人,雖然和現代人的外觀、構造和大腦功能並沒有任何差異,但是他面對的壓力卻是前所未有:煩惱下週的報告、下個月的考試、明年畢業求職…,他大腦中的危險偵測器從來沒有關機,自律神經不斷失去平衡,最後陷入負向思考、憂鬱焦慮的深淵!

我們常說時間可以治癒一切,遺忘是最好的治療師,這正是「遺忘本能」一書所要闡述的重點。「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臨床上我治療過許多深受創傷記憶困擾的病人:在學校被滿身魚腥味高個子同學霸凌,長大後討厭學習(學校)、海鮮(魚腥味)、高個子同事(同學);小時候被親近的家人性侵,長大後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和安全感;九二一創傷倖存者,每當桌椅被碰撞就恐慌發作…,他們無不納悶:為何無法「遺忘」?時間怎麼沒有淡化那些不斷在潛意識作祟中的記憶

做為精神科醫師,我們的使命就是和病人一起治癒不幸和童年。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心理治療中的「遺忘」,具有「建立新的記憶」的更深層意義。治療師將病人潛意識中所恐懼的「關係或情境」,重新在安全的治療關係中被喚起,此時相關的神經迴路被活化,重新以「安全感」來制約,並建立新的正向記憶,來競爭並替代想被遺忘的負向記憶。從史摩教授神經科醫師的角度,如果能再加上精神醫學心理治療的角度,「遺忘」就能夠從「本能」擴展為「療癒」。

(註:蘇冠賓教授創辦台灣第一個「憂鬱症中心」,根據ExpertScape的統計,蘇教授是台灣「憂鬱症」以及「生物精神醫學」研究領域中排名第一的專家;蘇教授長年投入精神醫學的大腦研究,更多身心保健文章可參考蘇冠賓醫師部落格:https://cobols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