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2021

求助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常識! (2021/03/14 自由時報)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我們常常說「查覺身心不適時要克服污名化去求助,需要很大的勇氣」,卻忽略了更基本的問題,在於一般人對於心理精神病理有嚴重的迷思,多數人缺乏病識感,甚至完全沒有心理學的常識。



筆者長年執行科技部國際合作計畫,與英國、德國、奧地利、波蘭的精神醫學專家有長期密切的交流和合作,了解到許多歐洲國家已經把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視為國家安全等級的重要。讀者只要用「Psychology,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去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到歐洲國家把心理學放在和數學、物理、化學同等重要的必修基礎課程,簡單來說,學習心理學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心理健康、以及社交和情感能力(SEL)」。

在行醫二十幾年以來,筆者門診就醫的憂鬱症患者,已經由中壯年急遽轉趨青少年,同儕們也都不約而同呼應類似的經驗。青少年每10到15人就有一位受憂鬱症所苦,即使出現自殺念頭,也只有十分之一會告訴父母。雖然筆者主要的臨床和研究焦點在憂鬱症,但也不得不承認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病理診斷和治療是最複雜、最困難的領域。

求助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常識!

台灣大學2020/11/9發生1名女大生墜樓,沒想到2天後、11日再發生男學生在宿舍上吊輕生,心輔中心12日給全校同學發出關懷信,13日又傳出1名男同學墜樓意識不清送往醫搶救。台大短短五天內台大連續發生三起重大悲劇,接到噩耗的父母如何心碎,不是當事人絕無法想像。當憾事的發生有非常多種因素同時在影響,但很多人會傾向於進行單一歸因,並不恰當。而自我傷害的事件可能會造成他人的模仿,尤其是年輕族群,因此媒體自律的「六不六要」原則非常重要。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常常說「查覺身心不適時要克服污名化去求助,需要很大的勇氣」,卻忽略了更基本的問題,在於一般人對於「心理精神病理有嚴重的迷思,多數人缺乏病識感,無法查覺」。
憂鬱症病理診斷和治療

儘管憂鬱症有相當高的盛行率和死亡率,對患者及家屬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令人意外的是,接受適當治療的患者竟然少於十分之一。憂鬱症很少被正確診斷及治療的原因很多,包括:(一)、患者沒有表達情緒或心理不適的習慣或經驗,常常不覺得自己「憂慮」,反而較常以「非特異性的身體症狀(例如胸悶、疼痛、失眠、疲勞…等)」來表現,此現象在傳統的東方文化社會更為明顯;(二)、憂鬱症患者儘管處在「崩潰」邊緣,仍能掩飾病症,消耗加倍的心力去維持生活和工作表面正常,使得周遭親友無法察覺;(三)媒體及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的「污名化及標籤化」,引發患者擔心被污名化或潛意識的否認,導致病患對於「討論自身憂鬱情緒」的恐懼;(四)憂鬱症的病理特質常被誤解,有時甚至精神科及心理衛生工作人員也會有不正確的觀念及態度。

家人學校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和污名化

由於我多年行醫的醫院正好地處文教區,面對「獨自前來精神科就醫」的國中和高中生,常常讓我倍感壓力。面對這些未成年的小病人,建立好關係之後,我都一定會討論,「父母親陪同未成年患者就醫」的必要性。然而,小病人們常常會表示:

「我媽媽如果知道我看精神科一定崩潰」
「我爸爸對憂鬱症的觀念是污名化」
「父母親非常排斥精神科,他們對憂鬱症的了解都是過時而且是錯誤的」...。

基本上,在家長沒有出現之前,我都會以「非藥物治療」為首要考慮,這是最重要的原則。由於看診的醫藥費對未成年病人也是很大的負擔,所以我會一開始就花很多時間,教導小病人,如何和家長溝通,把家長帶來診間。家長到了診間之後,我都會說服家長,提供經濟協助、並學習接受小病人單獨進來診間看診。
健保制度造成憂鬱症治療的扁平化,缺乏整合治療對青少年病患尤為不利

台灣因為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精神醫療全部都集中在藥物治療和急性控制,而提供的傳統住院和門診治療模式之照護範圍極為狹隘,不但效果不足、副作用顯著、更難滿足病患的需求和尊嚴;其中身心治療的健保給付不合理,造成醫療院所無法提供整合性治療。憂鬱症的門診和住院治療,並未與嚴重脫離現實感的精神病患區隔,造成身心病患不願就醫、中斷就醫、隱瞞身心健康問題。

心身科在歐洲非常發達。以德國為例,住院病人有50%完全不用藥物治療,而集中接受身心治療,其中包括精神動力治療、認知心理治療、經顱磁刺激療法、光照治療、營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肌肉放鬆訓練、運動治療等。台灣因為健保資源有限,分配在精神治療的比例過低,自然就無法照顧到心身病患整合性治療之需求,只能用藥、只會用藥、只相信用藥,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使得身心病患即使有良好教育及經濟能力,還是得不到「更安全有效、更創新整合、更有尊嚴」的身心治療,這種趨勢對於青少年病患尤為不利。
請大家一起來呼籲心理學列為中學必修

日前得知有位高中二年級陳馨同學,她在國發會提點子平台提議:「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綱應特別分出精神、心理疾病教育疾病教育之學習單元」(http://bit.ly/3smXSE8)。眼看附議期限只剩10天,卻只有不到二千人附議,要達到五千人的門檻乃有很大的困難。台灣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相關正確知識仍處於蒙昧狀態,因此,很期待邀請大家一起來支持陳同學的倡議,為臺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努力。


註:媒體的關注很關鍵,使得不可能的任務最後竟然達成。從一月十九日提案到三月十四日《自由廣場》見報之前,才連署了1400多份,文章刊登見報後,六天之內竟然達到5000份過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