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2021

康健雜誌之蘇冠賓教授專訪 (2021年2月)

抗炎生活》冥想、運動、補魚油 活化免疫調解身心

2021/02/01 · 作者 / 羅真 · 出處 / 康健雜誌 第267期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3589

https://www.facebook.com/HOPEANNAN/posts/242777124165556 

蘇冠賓:安南醫院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蘇冠賓,長期從緩解腦部發炎的角度研究憂鬱症治療,探究Omega3於精神疾病的治療機轉與應用,生活中也重視抗炎飲食。在其主持下,安南醫院於2020年下半年設立全台第一間憂鬱症治療中心,提供整合性治療。

蘇教授投入精神疾病的醫療與研究超過20年,他注意到國內精神醫療受限於健保資源有限而偏重藥物治療和急性期照護,忽略整合性的乃至全人的精神治療。因此他長期耕耘營養精神醫學、推廣非藥物治療,而從他治療無數深受壓力及身心疾病困擾的病患中,他也致力推動本人和民眾重視身心健康的預防保健意識。

教學、演講、研究、處理行政事務、來回台中與台南看診幾乎佔滿蘇冠賓的時間,他還撥空寫部落格或經常在社群網站張貼醫療相關討論話題。生活忙碌的他卻看似不疾不徐,風度翩翩,但他謙稱自己個性仍有些急躁、做事步調快,需要持續調整。

十多年前,他從健檢報告中的體重、膽固醇等項目出現紅字,視力與聽力似乎也受到工作壓力衝擊而略顯退步,他才驚覺生活需要一些改變。

善用瑣碎時間冥想,紓壓回歸平靜

他開始重拾年輕時正念的訓練。正念無關乎宗教,而是一種藉由冥想或觀察吸氣與吐氣,讓注意力回歸當下,不帶有評價的心態,而改以好奇心、接納和慈悲心來專注於當下,全然開放的自我覺察的方法。

《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曾刊登一篇回顧性研究,支持冥想有助緩解壓力帶來的焦慮與憂鬱,並建議臨床醫師教導病患實作。蘇冠賓在臨床上會建議藥物反應不佳、具有急躁與完美主義特質的患者加以練習,自己也落實在生活中;即使身在高鐵、計程車上,他也善加利用這些瑣碎時間進行內觀,經刻意練習後,約莫執行2~3組呼吸就能感到平靜。

「生活步調緊湊,但還是要提醒自己有緊有鬆、有快有慢,不要太過完美主義。同時,也要提醒自己仔細聆聽內在的聲音,」他說。

步行、游泳、瑜,藉運動維持好健康

冥想之外,規律運動也經常被提及能有效活化免疫系統、穩定生理機能與心理健康。《台灣衛誌》今年初刊登一篇本土世代研究,研究顯示,相較於每日步行少於3500步的長者,每日步行3500~6999步,兩年後認知功能衰退比率會減少四成三、憂鬱比例少一成六;每日步行超過7000步,認知功能衰退比例更減少近六成、憂鬱比例減少近三成。

經常需要在學校大樓與醫院大樓來回的蘇冠賓,就力行「能走樓梯就不搭電梯」,每天步行數約達7千步。不只如此,他四季游泳,下水後不踩地,一口氣游30~40分鐘;即使冬天僅10度低溫也持續不斷。他在安南醫院辦公室還備有一顆瑜伽球,那是他中午空檔用來伸展放鬆的法寶之一。

蘇教授長期從緩解腦部發炎的角度研究憂鬱症治療,探究ω-3脂肪酸於精神疾病的治療機轉與應用,而在自己生活中也重視抗炎飲食。舉例來說,他的早餐主要攝取優格搭配大把各式堅果種子,且餐餐吃水果,以補足需要的益生菌、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

午餐與晚餐經常需要外食,他會選吃醫院自助餐,因為可自行選擇健康菜色,像是以五穀米取代精製白米,且餐食烹調過程也有營養師把關,因此毋須擔心過多油鹽等問題。另外,他會準備綜合維他命以及魚油,在外食吃得不夠均衡時加以補充。

物質生活的進步常常沒有帶來心靈的滿足,許多人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卻並不快樂、絕頂聰明的人卻被盲目地被情緒和偏見所支配、愈累愈無法休息、健檢數據都正常卻全身都不對勁…。蘇冠賓認為,當人類在未來二十年可以利用再生醫學和精確醫學達成長壽時,醫學恐怕就只剩下大腦的難題!大腦身心疾病成因複雜,世界治療趨勢走向整合性治療,也就是合併心理治療、營養療法、光照療法、規律運動、增加良好的人際互動等多管齊下。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上工治未病」,二十一世紀人類要追求的,不再是滿足於沒有生病,而是身體健康、心靈滿足!

(全文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