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8/2022

精神疾病的迷思與斷章取義

精神疾病的迷思與斷章取義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雖然精神醫學越來越進步,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和誤解也越來越減少,但是社會上仍有許多「有心或熱心」的人士,因為不同的動機,常常發表誤導性的評論,對精神疾病的研究或觀念斷章取義,這些迷失包括:


一、精神疾病被過度診斷、精神疾病會自己好:


這是許多立法委員、 導演明星、 心靈醫師、宗教、人道或人權狂熱份子最喜歡炒作的話題,當新聞頭條出現「罪犯利用精神疾病脫罪、兒童青少年使用精神藥物、 安眠鎮定劑使用過當」,這類沒有根據的情緒和感受,就會不斷地扭曲為「精神疾病被過度診斷」,「每個人都會出現壓力或困擾,每個人都有自癒的能力,精神疾病會自己緩解」。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html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4/06/blog-post.html


二、抗憂鬱藥物沒有效、精神藥物弊多於利、不要讓藥物控制人性:


正統醫學首重實証,抗憂鬱藥物進入醫療院所成為病患的處方,必須經過「高品質的臨床試驗」的實証証明、「系統性的分子生物醫學實驗」做為基礎、「藥廠嚴格的品質管控及政府規範」的保障、 「具公信力的醫學會」的指引、再加上「健保給付病人免費照顧」的社會公平,自然成為醫學的主流,藥物治療也是憂鬱症治療中,最能夠令醫病家屬信任的主要選擇。但由於精神疾病的異質性,所以有些病人對藥物沒有反應甚至有嚴重副作用,一般大眾對於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解讀並不熟悉,所以就會有「抗憂鬱藥物沒有效」這類斷章取義的錯誤。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2/07/blog-post_31.html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_77.html


三、精神疾病會啟發藝術創作:


有一些研究發現,藝術家當中有較高的比例合併有精神疾病,或者音樂家說他有聽到心裡的音樂,傳出來就會被誤解為「精神疾病會啟發藝術創作」。藝術家的曠世奇才和瘋狂是否直接有關?醫學上恐怕永遠無法鑑定。然而,大部份的天才並沒有精神病,就算有精神疾病也不一定和創作有直接關聯,精神疾病會啟發藝術創作,單純沒有因果關係的相關性觀察。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6/01/blog-post_15.html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2/12/blog-post_19.html



四、 精神疾病一輩子都不會好,一生都要用藥:


由於醫學的進步,現代社會中比較困難的疾病,都是複雜性的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代謝性疾病、神經退化及精神疾病。這些疾病在急性期治療穩定吃後,常常都會進入慢性期,需要長期的治療、復健、和追蹤,或許也需要長期用藥,但這是現代疾病的特色,只要能夠穩定控制,康復可以廣義地以症狀緩解、穩定追蹤、持續復健、功能恢復...等等不同層次的概念來包涵。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9/05/patient-engagement.html



污名化: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4/01/blog-post.html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5/07/blog-post.html 

憂鬱症病理診斷和治療的種種迷思: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html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html


圖片:shutterstock.com

1 comment:

  1. [商周良醫網 健康特搜簿] 吃西藥過量會讓憂鬱症患者自殺?精神疾病會自己好?小心錯誤觀念延誤治療!精神科醫師破解常見「4大迷思」
    撰文者蘇冠賓2022-08-18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3008540

    藝人艾成日前墜樓身亡,震驚粉絲。據傳艾成過去受憂鬱症困擾多年,情緒不穩定,還曾透露自己暴飲暴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事實上,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必須重視的疾病,全世界約有5%的成年人有憂鬱症。它會使患者自殘甚至自殺,是當代社會必須好好認識、積極治療的疾病之一。

    儘管精神醫學與時俱進,民眾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和誤解也逐漸減少,但是一旦社會出現類型不幸事件,許多熱心的公眾人物就會借著新聞焦點,公開表達反對正規醫學藥物治療的偏見,例如:「光是憂鬱症並不會使人自殺,但吃西藥過量,卻常會使憂鬱症患者自殺成功」、影射藥物治療像是「跳樓感覺起來比被火燒舒服」,甚至流傳未經實證的多項偏方。這些錯誤資訊會使病患不信任正規治療,讓一些「應該治療、可以治療、考慮治療」的病患,因而「排斥治療、恐懼治療、延誤治療」,恐怕造成重大傷害。

    此外,台灣社會對精神疾病仍有許多常見迷思,例如「精神疾病會自己好」、「抗憂鬱藥物沒有效」等,說明如下:

    一、精神疾病被過度診斷、精神疾病會自己好?
    這是許多立法委員、 導演明星、 心靈醫師、宗教、人道或人權狂熱份子最喜歡炒作的話題,當新聞頭條出現「罪犯利用精神疾病脫罪、兒童青少年使用精神藥物、 安眠鎮定劑使用過當」,這類沒有根據的情緒和感受,就會不斷地扭曲為「精神疾病被過度診斷」,「每個人都會出現壓力或困擾,每個人都有自癒的能力,精神疾病會自己緩解」。

    二、抗憂鬱藥物沒有效、精神藥物弊多於利、不要讓藥物控制人性?
    正統醫學首重實証,抗憂鬱藥物進入醫療院所成為病患的處方,必須經過「高品質的臨床試驗」的實証証明、「系統性的分子生物醫學實驗」做為基礎、「藥廠嚴格的品質管控及政府規範」的保障、 「具公信力的醫學會」的指引、再加上「健保給付病人免費照顧」的社會公平,自然成為醫學的主流,藥物治療也是憂鬱症治療中,最能夠令醫病家屬信任的主要選擇。但由於精神疾病的異質性,所以有些病人對藥物沒有反應甚至有嚴重副作用,一般大眾對於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解讀並不熟悉,所以就會有「抗憂鬱藥物沒有效」這類斷章取義的錯誤。

    三、精神疾病會啟發藝術創作?
    有一些研究發現,藝術家當中有較高的比例合併有精神疾病,或者音樂家說他有聽到心裡的音樂,傳出來就會被誤解為「精神疾病會啟發藝術創作」。藝術家的曠世奇才和瘋狂是否直接有關?醫學上恐怕永遠無法鑑定。然而,大部份的天才並沒有精神病,就算有精神疾病也不一定和創作有直接關聯,精神疾病會啟發藝術創作,單純沒有因果關係的相關性觀察。

    四、 精神疾病一輩子都不會好,一生都要用藥?
    由於醫學的進步,現代社會中比較困難的疾病,都是複雜性的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代謝性疾病、神經退化及精神疾病。這些疾病在急性期治療穩定吃後,常常都會進入慢性期,需要長期的治療、復健、和追蹤,或許也需要長期用藥,但這是現代疾病的特色,只要能夠穩定控制,康復可以廣義地以症狀緩解、穩定追蹤、持續復健、功能恢復...等等不同層次的概念來包涵。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