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pression Center: A Holistic Program of Excellence (HOPE) — 以頂尖研究引領卓越的整合治療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憂鬱症是一個大腦的疾病,是人類失能的頭號敵人,全球有超過2.6億的人為憂鬱症所困,在台灣有超過200萬的憂鬱症患者,其中接受治療的比例不到兩成,近一半的病患在就診後一個月不再回診。儘管我國全民健保制度提供便利且普及的醫療照護,但傳統治療模式偏重藥物治療和急性控制,療效未達預期且副作用多令求診者卻步。此外身心患者就醫環境多未與嚴重脫離現實感的精神病患區隔,造成身心症患者就醫經驗不佳、擔心被標籤化而中斷就醫。
2020年秋天,在蘇冠賓教授的籌設下,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頂尖研究引領卓越的憂鬱症整合治療中心(HOPE)。引進美國哈佛大學麻州綜合醫院憂鬱症的整合醫療模式,發展創新、安全、有效、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提供藥物與非藥物的整合治療。更進一步結合實證醫學與科技發展,從身心疾病的預防、早期篩檢至身心靈的健康促進,推動二十一世紀的大腦保健!
特色介紹
l 以憂鬱症全人治療為核心,結合頂尖研究和創新療法,提供醫學中心級精神醫療照護,包括門急診、住院及慢性病房。
l 以病人為中心,透過共享決策強化醫病溝通,鼓勵病人參與醫療決策。提供藥物與非藥物的整合治療。
l 設有高階大腦健康檢查,從身心疾病的預防、早期篩檢至身心靈的健康促進,提倡二十一世紀的大腦保健。在專業且兼具隱私的就醫環境中,提供注重大腦健康族群及為失眠、焦慮和憂鬱所擾之高壓人士以預防保健為前提的醫療服務。
中心特色
l 經顱磁刺激 (rTMS):德國最新型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All in One 整合式機型,最穩定立體頭架系統,強效TBS短程治療模式。
l 自律神經檢測 (HRV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alysis):利用心臟跳動之間的變異性,利用頻譜分析,評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平衡衡。
l 中醫治療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以中醫傳統理論為基礎,認為身、心為一個「整體」的系統,以中藥及針灸方式調整身體不平衡的狀態,達到情緒穩定、身心平衡。
l 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接受與承諾治療、神經/生理回饋、藝術治療、音樂治療等。
整合治療模式
l 身心整合療法(心理治療、營養治療、瑜伽課程、運動課程等)
l 非侵入性腦功能療法(經顱磁療法、光生物調節療法)
l 侵入性腦功能療法(深部腦刺激術)
l 中醫傳統療法( 中醫藥及針灸)
l AI行為科學研究室及大腦高階健檢
WHO ARE WE?
l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care in a center of excellence, which incorporate state-of-the-ar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for depression treatment
l To provide patient-centered care, which shared decision making between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with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both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based on the evidences available for acute and chronic mental health
l To promote brain health with early detection, screening and personalized programs to meet needs for people who have a highly stressful life-style and are experiencing restlessness, insomnia, and chronic fatigue etc.
OUR FEATRURE
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l HRV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alysis
l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l Psychotherapy
WHAT IS HOPE MODEL?
Holistic Program of Excellence (HOPE) for Depression is launched in the Depression Center of An-Nan Hospital in 2020. Led by Prof. Kuan-Pin Su, MD, PhD, the program is aiming to provide innovative treatments with advanced technologies by translating neuroscience research to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the first depression center in Taiwan, providing safe, novel, effective and personalized care.
連絡我們
身心介面研究中心(Mind-Body Interface Research Center)
-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二段66號 第三醫療大樓
' 06-3553111 分機 3173 or 3175
¾ 週一~週五08:30-16:30
CONTACT US
Building 3, No. 66, Sec. 2, Changhe Rd., Tainan 709, Taiwan
06-3553111 Ext 3173 or 3175
08:30-16:30, Mon-Fr
anpk@mail.tmanh.org.tw
憂鬱症中心之祝賀與期許:
在2020年9月16日中心成立當日接獲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憂鬱症中心之祝賀與期許。
2020/9/17 (媒體報導)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成立暨揭牌儀式
https://tnews.cc/06/NewsCell186036.htm
http://news.tnn.tw/news.html?c=8&id=145871
http://www.news888.com.tw/work/new888s/notes.php?news_id=23523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916/1810601.htm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266550
https://times.hinet.net/news/23050986
https://news.campaign.yahoo.com.tw/lung-health/arti.php?id=70dae4bd-9f15-33cd-9500-65e8c006e93d
http://enewstw.com/City01.asp?ItemID=86578
http://enewstw.com/City01.asp?ItemID=86578
國內首家憂鬱症中心正式上路 台南安南醫院揭牌成立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由蘇冠賓副院長領軍,國內第一個以憂鬱症治療及預防為目標的「憂鬱症中心」於9月16日於台南安南醫院正式成立,中心提供多元整合的治療模式,結合中醫針灸,西醫治療,心理治療,磁刺激治療,瑜伽正念,及營養治療,強調整合全人大腦疾病的保健療法,未來將提供台灣民眾「更安全有效、更創新、更尊重自主」的「身、心、靈」整合性治療。
蘇冠賓副院長表示『雖然民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已比以往進步,但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台灣身心症患者就醫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五,就醫後一半的比例不到一個月就不再回診,這與傳統治療注重在藥物治療,效果不足,顯著副作用,難以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有關』。中心主持人蘇冠賓副院長團隊,在憂鬱症的治療和研究已經累積多年的經驗和國際的聲望,他是台灣憂鬱症研究領域排名第一的專家,也是世界知名的營養精神醫學研究權威,以實證醫學的角度建立「營養療法於憂鬱症治療之臨床指引」,從預防的角度改善全民身心健康。
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表示,憂鬱症中心也結合穿戴裝置,以AI人工智能技術來大數據的探測未來可能的腦部疾患,並提出『大腦高階健檢』來幫助民眾提升對腦部健康的關心,防範疾病於未然。另外,憂鬱症中心也引進新型的經顱磁刺激治療 (rTMS),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患者可以在醫師評估之後,使用這新型的治療方式改善情緒症狀。
安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威任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曾經是憂鬱症終身盛行率最低的國家,但這不代表台灣民眾沒有憂鬱症的問題,常常是到症狀明顯嚴重才會帶來就醫,反而容易延誤治療時程,另外許多民眾表現出的憂鬱症狀,往往不覺得自己憂鬱,而是以身體多重非特定性的身體症狀來表現,就會在內外科反覆就醫而沒有得到適當醫療,憂鬱症中心能藉由醫師專業的評估,儀器的檢測,心理方面的諮詢,整合而個人化的治療模式,期望給民眾身心靈的健康。
安南醫院成立台灣第一個「憂鬱症中心」揭牌 與國際頂尖身心健康機構接軌 | 中央社訊息平台
全國首個憂鬱症中心成立 引領整合性治療
中廣新聞網 2020年9月17日 週四 下午1:16 [GMT+8]
http://www.bcc.com.tw/newsView.4539644
楽活新聞網
https://m.facebook.com/citybeing/videos/399189744383015/
全國首個憂鬱症中心成立 引領整合性治療2020/09/17 13:16 報導
http://www.bcc.com.tw/newsView.4539644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成立憂鬱症中心與國際頂尖身心健康機構接軌
民正新聞
愁苦心靈的福音 國內第一家「憂鬱症中心」揭牌啟用
2020-09-17 21:54:40 觀傳媒 記者陳順豐 / 台南報導
https://www.watchmedia01.com/anews-20200918055440.html
NEWS888
http://www.news888.com.tw/work/new888s/notes.php?news_id=23541
民正新聞
http://mypaper.pchome.com.tw/chuchu5839/post/1380415187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未來,憂鬱症恐將成為全球社會經濟負擔最嚴重的疾病,為因應台灣針對憂鬱症仍存在「就醫不足、診斷不足、治療不足、持續治療不足」等四大問題,台南安南醫院成立全台首個「憂鬱症中心」,將與國際頂尖身心健康機構接軌,提供患者更全面性的整合治療。(龐清廉報導)
台南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創立理念是「成為全台憂鬱症後送中心、提供整合的大腦疾病治療與保健服務」,並與美國哈佛大學的「憂鬱症臨床與研究中心」合作,以「頂尖研究引領卓越的整合治療」。
中心主持人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在憂鬱症治療和研究累積多年經驗,是台灣憂鬱症研究領域權威,曾與國際知名學者共同創辦「國際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更以實證醫學的基礎建立營養療法在憂鬱症治療之臨床指引,改善治療的完整性,產生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揭牌儀式上,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肯定南安醫院在憂鬱症治療上的用心,首創憂鬱症中心,除了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也希望能激發「全民抗憂鬱」的風氣。
與會的亞洲大學柯慧貞副校長強調,高達85%憂鬱症受苦者未獲治療,常易造成嚴重失能、自殺風險;過去研究指出,若有效整合藥物、心理治療、其他多元療法,八、九成病患可康復。但目前的治療只簡化成藥物治療,忽視心理治療和其他個別化介入及預防復發的重要性,提供個別化整合性療法和預防復發介入,是眾多患者愁苦心靈的一大福音。
目前台灣憂鬱症仍存在「就醫不足、診斷不足、治療不足、持續治療不足」的四大問題。安南醫院院長林瑞模指出,研究團隊利用新型的重覆經顱磁刺激 (rTMS) 療法,結果顯示比傳統的方式效果更佳,內容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刊登。
此外,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也規畫心理治療、中西醫合併療程、營養療法、正念瑜伽等多項整合治療,並結合穿戴裝置,以AI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探測未來可能的腦部疾患,並提出「大腦高階健檢」來幫助民眾提升對腦部健康的關心,期許全國首創的憂鬱症中心能藉由整合個人化精準治療提升治療成效。
全台首座憂鬱症中心落腳台南 盼提升患者就診率
14:332020/09/16 中時 周書聖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916003432-260421?chdtv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領軍,16日成立全台首座憂鬱症中心,藉著整合治療模式,促憂鬱症去汙名化,提升憂鬱症患者長期低迷的就醫率。
蘇冠賓是台灣憂鬱症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成立憂鬱症中心一直是他調任安南醫院副院長的目標之一。
台灣約有200萬罹患憂鬱症,因為憂鬱症被誤認與嚴重精神病畫上等號,根據中研院統計,僅有15%患者因為病情嚴重就醫,其中就醫後回診率僅52%,不少患者還會自行減少或中斷服藥。
有學者點出憂鬱症問題有4項不足,包括「就醫不足、診斷不足、治療不足與中斷治療不足」,在國外早有醫院成立憂鬱症中心,在台灣,安南醫院卻是第1家成立的醫院。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2020年三大急需重視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其中憂鬱症是很普遍疾病,且容易造成失能與社會負擔。
蘇冠賓表示,台南市約有15萬憂鬱症患者,近年來門診不少有未滿18歲年輕人自行看病,且畏於被父母知情。
他表示,成立憂鬱症中心,將提供患者多元整合性的治療,結合中醫針灸、西醫心理治療、磁刺激治療、瑜伽正念與營養治療,降低患者依賴藥物的治療習慣。
(中時 )
安南醫院設全國首座憂鬱症中心 提供多元整合治療 2020-09-16 17:12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93829
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規劃能緩和患者情緒的診療空間。(記者王俊忠翻攝)
安南醫院設全國首座憂鬱症中心 提供多元整合治療 - 即時新聞 - 自由健康網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在治療與研究憂鬱症享譽國際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獲得院長林瑞模等醫療系統支持,他領軍在安南醫院成立國內首座以憂鬱症治療與預防為目標的「憂鬱症中心」,16日揭牌啟用。蘇冠賓指出,此中心不讓患者只吃藥,對憂鬱症患者提供更多元整合的治療模式。
此憂鬱症中心結合中醫針灸、西醫治療、心理、瑜伽治療、磁刺激治療、正念冥想與營養治療等多個面向,對憂鬱症患者強調整合全人大腦疾病的保健療法,未來會提供台灣民眾「更安全有效、創新與尊重自主」的身、心、靈整合性治療。
本身是留英博士、精神科專家蘇冠賓表示,雖然國內民眾對憂鬱症認識較以往進步,但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身心症患者就醫比例不到15%,就醫後有一半比例不到1個月不再回診,這與傳統著重藥物治療效果不足、副作用顯著,難以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有關。
位於安南醫院1樓的憂鬱症中心,設有門診區、評估室與治療室,加入中醫門診間與針灸區域整合治療是中心主要特色。蘇冠賓認為,這能提高治癒率,因為憂鬱症患者有時成因複雜,單一藥物不易有好療效。過去醫師在診間對憂鬱症的評估也較為片面,該中心有穿戴式設備與針對患者表情、情緒、聲音辨識及睡眠品質等做客觀指標,能使患者遇到壓力時的身心、情緒反應做客觀持續性的評估。
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也說,該院憂鬱症中心以AI人工智慧技術做大數據探測未來可能的腦部疾患,並提出『大腦高階健檢』幫助民眾提升對腦部健康的關心,防範疾病於未然。另外,此中心也引進新型經顱磁刺激治療 (rTMS),如對使用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患者可以在醫師評估後,使用這新型治療方式改善情緒症狀。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期許安南醫院持續發展特色醫療,可以拚爭取設立為台南第3座醫學中心;成大醫院前院長陳志鴻也說,安南醫院不必拚大型,而是拚具有醫療特色的第3家醫學中心。
【安南醫成立憂鬱症中心 提供身心靈整合治療】 林盈庚 張朔維
Home+中嘉 - 雙子星/三冠王有線電視
https://www.facebook.com/bbs1catv.fanspage/videos/147825575569582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4435710923/posts/1678189915672183/?
台灣第一個 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啟用
台灣地區有一定數字的憂鬱症患者,但是很多人對於治療服從性都不好,加上看這類的門診,多少都會被貼標籤,所以讓患者無法得好的控制,為此安南醫院特別率全國之先,成立第一個以憂鬱症治療及預防為目標的「憂鬱症中心」上午揭牌啟用,中心提供中西醫員多元整合的治療模式,讓患者得到「身心靈」整合性治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h8Gfh7KmE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145
ReplyDelete身心疾病並非只能用藥,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打造多元整合醫療模式
情緒對人的健康與生命影響深遠,陷入低谷時需透過適當方法加以緩解。在台灣,西醫藥物治療的可近性高,因此民眾走進醫療院所也最易拿著藥袋離開;然而,部分不需長期用藥的人,可能從此產生藥物依賴,卻未必有好的療效。
2021-05-06
.文 / 羅真
.責任編輯 / 高儷綾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羅真
字級
收藏
分享
「其實,舒緩情緒的方法多元,在醫療場域中,美國哈佛大學憂鬱症臨床與研究中心就同時提供中醫、針灸、經顱光刺激療法,德國接近半數的身心科住院病人不用藥物治療,當地醫院積極發展精神動力治療、認知心理治療、經顱磁刺激治療、光照治療、營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一一列舉。
國內陸續有醫療院所同時提供藥物與非藥物的治療選擇,位於台南的安南醫院就在2020年秋天設立全國首座憂鬱症中心。那是個燈光溫暖的空間,廊道掛有病友藝術家用原子筆繪製、令人驚嘆的畫作,一旁掛有小巧的金色招牌,上頭題字「以頂尖研究引領卓越的整合治療」。
那是安南醫院的初衷。蘇冠賓說,身心疾病患者有整合治療的需求,但這樣的治療得建立在嚴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上,才能帶來良好的效果;憂鬱症中心的成立,正是嘗試在國內建構以病人為中心、跨專業整合且具有科學實證的治療模式。成立近8個月以來,已有不少長期依賴鎮靜安眠藥、憂鬱症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自全台各地「後送」至此,獲得一定程度的療效。
中醫調整情緒:強調氣血順暢、臟腑功能平衡
「兩年了,我工作無法集中注意力,效率很差,頭腦很亂,只好一直加班;回家也一直想工作的事,吃安眠藥才能勉強睡幾個小時」,「我覺得很疲倦、很挫折,也開始變得沒自信,很怕帶給別人麻煩。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好累好沒有意義,好想就這樣離開這個世界。」
過去在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服務的中醫師陳亮宇轉述憂鬱症患者張先生的話。那天在診間,張先生說著說著,紅了眼眶。
張先生是專司工具設計的工程師,據張太太的說法,過去先生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身心健康,週末假日會帶妻小露營踏青,但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他變得低落、沉默,外出活動都無法幫助他回復精神,最近甚至請長假在家,足不出戶。
過去兩年,他在診所拿抗憂鬱劑、抗焦慮劑、鎮靜安眠藥,吃是吃了,當下有效,但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落、睡不著依舊反覆發生,因此愈來愈沮喪。
(示意圖。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他聽從太太的建議,到其他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陳亮宇透過漢彌爾頓憂鬱量表(HAM-D)確認張先生的憂鬱程度,她判斷上述對於情緒與睡眠的藥物都不適合立刻停用,於是請張先生繼續吃,同時接受中醫治療。
她就中醫角度看見,張先生因著情緒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有著肝氣鬱滯常見的外顯行為,像是焦慮、憂鬱、胸悶等,也有脾胃虛弱帶來的腹痛腹瀉問題。於是,她處方補氣血、健脾胃的方子,並藉由針灸疏肝理氣,也鼓勵他參與院內開設的正念瑜伽課程,多管齊下。
陳亮宇的中醫處方其來有自。她援引中國古籍《黃帝內經》指出,人體5臟掌管5種情緒,肝對應到怒、脾對應到思、肺對應到憂、腎對應到恐、心對應到喜。「這樣的理論在傳達,身心是一個整體,情緒狀態與臟腑功能的平衡穩定息息相關」。
不過相對於西醫藥,中醫的治療方式為調整氣血陰陽平衡,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一般建議,急性身心症狀(像是有強烈自殺意念等)可藉由西藥快速穩定病況,但若症狀輕微或病情慢性化,像張先生這樣,就適合加進中醫治療,或者單獨接受中醫治療亦可。
(中醫強調身心是一個整體,臨床上會透過中藥或針灸方法來促進生理平衡與情緒穩定。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生理狀態調整,搭配正念練習找回身心連結與平靜感受,張先生的療效出現得快。2週後,他感到有些好轉,開始回到工作崗位;8週後,他再次填寫漢彌爾頓量表,分數顯示他的身心狀況已回復到健康範圍,抗憂鬱劑與鎮靜安眠藥經身心科醫師評估也可以停止服用了。
回顧過去用藥卻不見好轉的兩年,張先生也有新的感悟。他告訴陳亮宇,某種程度上,他過去藉由藥物逃避自身問題根源,像是如何處理接應不暇的工作壓力、如何改善幾乎是自動化的焦慮習慣等,這些問題是單用藥物解決不來的。
這回治療,他似乎找到平衡生活的一點竅門,重新成為生命的掌舵者。(推薦閱讀:趙詠華:面對憂鬱症不必感到丟臉 我找回最真的自己)
認知行為治療:修正偏誤思維,轉化情緒與困境
憂鬱症的發生可從生理、心理、社會等角度解釋,治療上也就有不同的切入面向。心理治療(像是認知行為療法)是另一類具有科學實證的療法。(推薦閱讀:心理治療2大主流派別簡介)
「認知行為療法從思維習慣切入,透過對話與活動辨識出經常導致挫折的思考方式,接著再有技巧地分辨、檢驗、反省這些想法。臨床上常見的患者思考方式像是以偏概全、二元對立、過度誇大或縮小、過度擔心自身缺點被他人關注議論等。經由治療發展出新的思維、相應的新行為,情緒就有好轉的可能,」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臨床心理師陳昱齊說。
陳昱齊曾碰過一名年輕女性,呂小姐,去年失業恰好遇上疫情,求職困難,逐漸失去求職、出門的動力,不再與朋友聯繫,更自覺失去開心的能力。本想返鄉休養,卻又憂心成為家人的負擔而遲遲不敢行動,憂鬱症更加嚴重。
為緩解她當下的憂鬱情緒,陳昱齊首先安排放鬆練習,並藉由生理回饋儀器促進自我覺察,協助找回相對平穩的身心狀態,接著再與她進行深度對話。
(心理治療中有許多理論派別,對於如何促進改變有著很不同的觀點與方法,而行為療法(BT)或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大主流,前者運用技巧改變適應不良的行為,後者則著重修正錯誤或不合理的信念,藉此帶動情緒與行為好轉。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與心理師對談的過程中,呂小姐注意到,心底確實有些想法拽著自己陷入負面情緒,像是「辭職又待業就是沒用的人」、「我就是讓人討厭」、「別人一定在背後瞧不起我」;她也在對話中理出一些自己經常忽略不看的事情,像是好友默默地支持鼓勵、家人並不因轉換跑道而責怪自己。
「察覺思考習慣,並且事先跟我討論該如何看待失業的自己、能如何和家人說明自身的狀態、如何回應家人的關切、面對刺耳言語時要怎麼反應等,後來,呂小姐搬回家了,也運用心理治療過程中學到的技巧順利度過憂鬱情緒、逐步返回職場,家庭關係也有了改善。這就是心理治療有機會帶來的幫助,」陳昱齊說。
每個人都可能有過不去的關卡,感到困頓與難過時,就可考慮尋求心理師協助。憂鬱症患者處於極度低潮時,有可能沒有動能來對話、溝通、改變,此時建議透過醫師處方藥物來穩定病症,同時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幫助。(推薦閱讀:4步驟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治療專業者)
重複經顱磁刺激:微量電波活化大腦,帶動好心情
不過,在憂鬱症患者當中,有部分的人對藥物、甚至心理治療反應均差,這被認為源於大腦特定腦區的功能低下。這種情況,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師執行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也就是藉著微弱電波刺激這個區域的神經細胞恢復活性,有機會改善病症,而且不會有藥物副作用。這項治療經我國衛福部核准用於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症,需自費,南北各醫療院所收費有些差異。
(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對於憂鬱症的療效具有實證基礎,安南醫院藉此作加速型治療(TBS)的臨床試驗,刺激患者雙側大腦前額葉3週後,8成患者症狀改善、9成患者的改善效果可達5個月,比傳統技術效果佳。圖片來源 / 羅真)
蘇冠賓收治過一名轉診來的少年,小昀,他過去在同儕霸凌事件後陸續確診憂鬱症、恐慌症與強迫症,但用藥與心理治療效果均不佳。他的大腦似乎失去彈性,幾乎無法面對每一次的負面事件,一遇事就感到呼吸困難,需要立刻服用鎮靜劑,嚴重時一天會吃上10次之多,影響生活甚鉅。
蘇冠賓評估小昀的急性恐慌症狀需要優先處理,因此在第1組療程針對抑制焦慮發作的腦區進行10次磁刺激,第2組療程再針對活性不足的前額葉進行同次數的治療。
治療團隊同時租借穿戴式儀器監測小昀的活動量、睡眠品質等情形,以便每次回診時共同討論還需在病人端加強哪些練習、在醫院端調整哪些療法。
在多元專業的介入下,小昀在第5次磁刺激治療後感到好轉,開始有動力出門上補習班。第20次磁刺激結束後,他的憂鬱與恐慌經評估已完全緩解。目前,他完成30次的磁刺激,不再需要鎮靜劑,只需要再服6個月的抗鬱劑即可。他未來還長的人生道路,重現希望。
在台灣,全民健保的實施讓醫療資源容易取得,但也受健保給付結構影響,身心疾病醫療著重處方藥物,其他形式的非藥物治療相對少見。(推薦閱讀:《康健》情緒就醫指南)
不過多數醫師仍會熱心提供洽詢資源的管道,蘇冠賓建議身心疾病患者:就醫時,可詢問醫師,針對疾病處方哪些藥物、處方這些藥物的考量點為何、預期服用多久會出現療效、是否需要搭配其他非藥物治療、有哪些建議資源可用。倘若用藥時間超出預期卻不見療效,應該回頭跟醫師討論是否要調整處方,也可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意見,綜合參考,以期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