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025

精神醫療「過度用藥」或「用藥不足」?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憂鬱症中心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注意:治療藥物的調整和停用牽涉到複雜且專業的醫學評估, 

具有一定的風險,請務必和醫師討論,切勿私自進行。


都對、也都錯!


精神醫療「過度用藥」?對、也錯!精神病人接受治療比例低,考慮藥物處方量的確不成比例,特別是憂鬱症和焦慮症就醫不足,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會尋求醫療協助,該用藥而拒絕用藥比例高;用藥後未完成療程而提早中斷治療比例過高。然而,一旦接受治療,精神科藥物的使用被過度依賴,許多病人可能在不必要的情況下,長期服用鎮定劑或安眠藥等高成癮風險藥物,增加潛在副作用風險,減低生活品質


一本關於「停用精神科藥物的教科書


Maudsley Guidelines 長年來出版精神治療的系列教科書,是全世界精神科醫師都會參考的重要文獻。有異於過去暢銷、不斷再版的 The Maudsley Prescribing Guidelines,他們今年出版了一本關於安全「停用」精神科藥物的指南,書名為《The Maudsley Deprescribing Guidelines》。作者是為英國倫敦NHS基金會信託的心理藥物「減量」診所的精神病學臨床醫生和倫敦國王學院的心理藥理學教授,特別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安全停用Benzodiazepines and Z-drugs、另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安全停用Antidepressants


安全停用精神科藥物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並非只是簡單地依照既定的減量方案逐步遞減藥物劑量,而是需要考量藥物、個體差異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並根據病人個別情況進行調整。良好的醫病溝通和病人積極參與至關重要。停藥速度應平衡快速停藥和長時間接觸藥物的風險。此外,需區分身體依賴性和成癮、誤用和濫用,並借鑒病人專家和倡導者的經驗。



書中的前言特別指出病人和臨床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至關重要。病人應充分了解停藥的益處和風險,並積極參與制定減量方案。應被鼓勵主動表達自身的感受和疑慮,並與臨床醫生共同討論停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臨床醫生則應仔細聆聽病人的意見,並以同理心和耐心引導病人,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依賴性是對長期使用藥物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問題,臨床醫生應能準確區分兩者,避免對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污名化和歧視。

停藥作為一種治療


為什麼要停藥?停藥的理由包括:

  • 藥物已達到預期療效,病人症狀已緩解。
  • 病人出現無法忍受的副作用。
  • 病人希望嘗試非藥物治療,例如心理治療或生活型態調整。
  • 長期使用藥物的風險超過益處,例如某些藥物可能增加跌倒或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
  • 病人本身希望停藥,即使臨床醫生認為繼續用藥可能有益。

停藥 (deprescribing) 是指有計劃且在監督下減少或停止藥物治療的過程,其前提是現有或潛在的藥物危害大於現有或潛在的益處。停藥越來越被視為良好處方行為的關鍵要素,包括在劑量過高時降低劑量,以及在不再需要藥物時停藥。停藥需要處方者具備與開立處方時相同的技能和經驗,同時也需要藥師和其他醫療保健人員的支持才能獲得最佳結果。重要的是,停藥過程應以病人為中心,以確保藥物最佳化。


原書 Chapter 3 何時以及為何要停用 BZDs 和 Z-­drugs(第297頁;第304頁)


一般建議,服用 BZDs 或 Z-drugs 超過 4 週的患者都應該被提供停藥的選項。這些藥物停用的主要原因包含:

  • 藥物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症狀是 BZDs 造成的);
  • 患者的處方超過 4 週後藥效降低(患者和開立處方的醫師不一定都能察覺);
  • 潛在的長期危害,包含跌倒、認知障礙、骨折和交通事故的風險增加;
  • 理性化用藥(例如,減少多重用藥)。

談論停用 BZDs 和 Z-drugs 的處方:建議每次與長期服用 BZDs 或 Z-drugs 的患者看診時,都應該提出並討論停藥的可能性。讓患者參與停藥決定的過程至關重要。這包括:

  • 與患者討論持續服用與停用一種或多種精神科藥物的益處與危害;
  • 探討潛在的障礙和促進因素,包括既有的信念、家人和專業人員的支持(或缺乏支持),以及現有的應對技巧;
  • 教育患者關於藥物戒斷症狀的知識,以及如何處理這些症狀;和
  • 共同制定一個漸進式的減量計畫,並說明在減量過程中可能需要調整劑量。

重要的是要了解患者對停用 Benzodiazepines 和 Z-drugs 的疑慮和期望。向他們保證,如果戒斷症狀難以忍受,可以放慢減量速度或暫時回到之前較高的劑量。不應該強迫患者在違反他們意願的情況下進行減量和停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