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4/2024

「健康台灣全國論壇」會後迴響(蘇冠賓)

「健康台灣全國論壇」會後迴響: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準總統賴清德醫師上週六在臺北榮總介壽堂,出席「健康台灣全國論壇」,與會人員包括準行政院長卓榮泰、準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準衛福部長邱泰源、準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健保署長石崇良等新內閣成員。健康台灣論壇總召集人陳志鴻率領各主題的召集人,向總統報告各方的獻策和建言。

這個論壇含金量滿滿,除了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以國家願景最為目標的健康論壇」,更重要的是召集人和總統都揭露了明確重要的政策方向。總召集人陳志鴻教教彙整全台分區論壇發言,做出給政府的10大建言及「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倡議,總統更總結表示,每一年的4月27日舉辦「健康台灣全國論壇」的會議,每年檢視共同努力的成果,他每一季會跟小組召集人見面,邀請相關部會一起參加。賴總統表示,此聯盟有三點意義,第一,是由下而上共同討論結果;第二,公私協力;第三,跨領域且解決問題。



我很榮幸負責心理健康和精神醫療的部分,報告「打造心靈滿足的快樂台灣—結合人工智能和科技創新的精神健康數位轉型」。事實上,台灣常見身心疾患在二十年內增為兩倍,政府應全面性思考強調物質指標成長而犧牲精神健康的嚴肅議題。我的重點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數位轉型。全世界心理健康的危機,可以從各國日漸嚴重的青少年自殺和精神疾病問題中看出端倪。大家都同意健保改善急性照護,但對整合治療及預防保健不足,是未來十年值得重視的隱憂。健康不是靠醫療,更不是靠健保,國家的目標應該是「賦能全民」。因應二十一世紀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精神醫療服務的數位化轉型勢不可擋,發展心理健康跨領域合作的創新產業,推動健康產業永續模式,也可以把心靈健康的促進提升到不同的境界。



會後有幾位好朋友暗示我,好像沒有借這個機會幫精神科講話;也有人批評我不是社區、兒心或成癮專科,沒有資格代表專科發聲,我很感謝你們真心的回饋,更勝於表裡不一的稱讚。但是,我更相信「自重自律」才能產生專業的「自信」,也許因為沒有包袱,卻可以更清楚看到精神醫療,甚至心理健康「房間裡的大象」。精神科醫師先從病人和全民出發,大聲說出重要基本且可以引起「多數」民眾共鳴的問題,可以讓主事者感受到,在資源競爭並互斥的現實下,我們並不是僅僅為了爭取自己或精神科病人的利益而已。

在短短一個月的全台六場論壇中,我可以感受到新政府的任務並不是僅僅要解決精神科或各醫學專科的問題,反而是希望醫學界的專家能協助政府,提供民眾合理的需求,以及人民對政府合理的期待。在這過程當中,我很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前後兩任理事長蔡長哲院長和王仁邦院長、以及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事先讓我不斷打擾,進行多次討論。我也很抱歉,我們獻策的原始版本提出了多項建議,但是政府目前真正納入具體行動,或許只有課綱SEL的推動。嗚嗚...



不過,我自己倒是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步!關於教育的倡議,目的是將神經科學和精神醫學的觀念,帶到學校的健康教育和未來SEL課綱裡面。大家想一想,如果學校老師充斥著對於精神疾病的錯誤迷失(不相信有精神疾病、反對醫藥治療、不自覺的歧視污名化...),在兒童青少年以及出社會後的長期認知偏見,會造成多麼全面性的負面影響?精神科醫師看病時應該都有很深刻的感觸。如果能夠把科學和醫學,特別是精神醫學的常識,帶到SEL教育當中,這不僅對精神醫學,更對全民心理健康有巨大的意義。

至於守門員的倡議,有一些同行也不認同,擔心心理健康變成諮商,臨床心理和精神醫療會被大大忽視,但我認為精神醫療不應自屏於外,更應透過溝通與合作來凝聚共識,應該朝正確的方向才能避免被邊緣化。心理健康守門員的訓練和認証一定要由臨床專業來主導,因為現行諮商訓練在教育體系的背景之下,很多對精神醫學都有荒謬錯誤的認知,令人十分擔憂。想像一下,如果想要投入心理健康的人充滿熱心,但小時侯缺乏完整正確的SEL健康教育、訓練時又接受到「不相信有精神病、反對藥物治療」的身教和言教,那麼這些「諮商專業人員」被訓練出來,一樣還是沒有醫學和科學的思維。我們要讓政府了解,這些心理健康的問題,要由醫學和科學來主導。「守門員」在這一次的倡議中雖然沒有被政府青睞,納入具體行動的政策,但是我覺得在中短期非常的重要,我應該會把它寫成申請書來投稿「健康台灣深根計劃」,希望有機會來創造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模式。

最後關於「心理健康數位轉型」,我的建議是:結合人工智能,推動精神醫療數位化診療,發展健康資訊科技產業。台灣精神疾病治療多以藥物為主,但歐美治療指引建議常見身心疾病第一線治療是心理介入,2023年英國治療指引建議治療輕中度憂鬱症不要以「開藥」做為常規,要和病人討論非藥物療法,為了因應「專業人力不足和城鄉差距」,推薦了六種數位化、線上心理治療的App!精神醫療以面談為主,身體接觸或檢查檢驗比例低,線上診療減少精神科就醫的阻力 (污名化),比其他專科更合適遠距診療!透過遠距看診病人的缺席和取消率都會大大下降,更有助「青少年、就業者、高壓人士」就醫。因此,精神醫療服務的數位化是不可避免之趨勢,線上診療作為預防或治療輕度精神疾病應成為常規。

其實,我覺得政府非常在意的都是很基本淺顯的議題。例如精神醫療服務行為(主流的藥物治療變成唯一的治療)、特定藥品使用的自律(例如安眠藥和鎮定劑的使用狀況)、未獲滿足的臨床需要(例如兒心醫療的提供量和偏鄉心理衛生的不足),這些問題是健保實施三十年累積的沈痾,當然不能推給精神醫學界去負責,但我覺得相關醫學會可以討論這些問題,形成共識並先想好解決方案,一有機會就來幫忙政府解決,提高精神醫學界的高度和影響力,未來就有發言權,來請政府幫我們解決專科的問題。

健康台灣勾勒出全民健康的願景,需要許多建言獻策,醫學會和醫學院大家同心協力,更需要政府跨部會合作,來克服種種障礙。另外有一些目標可能和健保競爭資源,也不一定會和醫學會、醫學院的立場一致,如何推動,也考驗政府和醫學會、醫學院領導人對話的智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