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2021

康健雜誌 (2021年5月270期) 專刊「情緒就醫指南」以及「安南憂鬱症中心」報導




身心疾病並非只能用藥,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打造多元整合醫療模式

2021/05/06 · 作者 / 羅真 ·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情緒對人的健康與生命影響深遠,陷入低谷時需透過適當方法加以緩解。在台灣,西醫藥物治療的可近性高,因此民眾走進醫療院所也最易拿著藥袋離開;然而,部分不需長期用藥的人,可能從此產生藥物依賴,卻未必有好的療效。

「其實,舒緩情緒的方法多元,在醫療場域中,美國哈佛大學憂鬱症臨床與研究中心就同時提供中醫、針灸、經顱光刺激療法,德國接近半數的身心科住院病人不用藥物治療,當地醫院積極發展精神動力治療、認知心理治療、經顱磁刺激治療、光照治療、營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一一列舉。

國內陸續有醫療院所同時提供藥物與非藥物的治療選擇,位於台南的安南醫院就在2020年秋天設立全國首座憂鬱症中心。那是個燈光溫暖的空間,廊道掛有病友藝術家用原子筆繪製、令人驚嘆的畫作,一旁掛有小巧的金色招牌,上頭題字「以頂尖研究引領卓越的整合治療」。

那是安南醫院的初衷。蘇冠賓說,身心疾病患者有整合治療的需求,但這樣的治療得建立在嚴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上,才能帶來良好的效果;憂鬱症中心的成立,正是嘗試在國內建構以病人為中心、跨專業整合且具有科學實證的整合治療模式。成立近8個月以來,已有不少長期依賴鎮靜安眠藥、憂鬱症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自全台各地「後送」至此,獲得一定程度的療效。


中醫調整情緒:強調氣血順暢、臟腑功能平衡

「兩年了,我工作無法集中注意力,效率很差,頭腦很亂,只好一直加班;回家也一直想工作的事,吃安眠藥才能勉強睡幾個小時」,「我覺得很疲倦、很挫折,也開始變得沒自信,很怕帶給別人麻煩。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好累好沒有意義,好想就這樣離開這個世界。」

過去在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服務的中醫師陳亮宇轉述憂鬱症患者張先生的話。那天在診間,張先生說著說著,紅了眼眶。

張先生是專司工具設計的工程師,據張太太的說法,過去先生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身心健康,週末假日會帶妻小露營踏青,但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他變得低落、沉默,外出活動都無法幫助他回復精神,最近甚至請長假在家,足不出戶。

過去兩年,他在診所拿抗憂鬱劑、抗焦慮劑、鎮靜安眠藥,吃是吃了,當下有效,但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落、睡不著依舊反覆發生,因此愈來愈沮喪。

他聽從太太的建議,到其他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陳亮宇透過漢彌爾頓憂鬱量表(HAM-D)確認張先生的憂鬱程度,她判斷上述對於情緒與睡眠的藥物都不適合立刻停用,於是請張先生繼續吃,同時接受中醫治療。

她就中醫角度看見,張先生因著情緒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有著肝氣鬱滯常見的外顯行為,像是焦慮、憂鬱、胸悶等,也有脾胃虛弱帶來的腹痛腹瀉問題。於是,她處方補氣血、健脾胃的方子,並藉由針灸疏肝理氣,也鼓勵他參與院內開設的正念瑜伽課程,多管齊下。

陳亮宇的中醫處方其來有自。她援引中國古籍《黃帝內經》指出,人體5臟掌管5種情緒,肝對應到怒、脾對應到思、肺對應到憂、腎對應到恐、心對應到喜。「這樣的理論在傳達,身心是一個整體,情緒狀態與臟腑功能的平衡穩定息息相關」。

不過相對於西醫藥,中醫的治療方式為調整氣血陰陽平衡,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一般建議,急性身心症狀(像是有強烈自殺意念等)可藉由西藥快速穩定病況,但若症狀輕微或病情慢性化,像張先生這樣,就適合加進中醫治療,或者單獨接受中醫治療亦可。

生理狀態調整,搭配正念練習找回身心連結與平靜感受,張先生的療效出現得快。2週後,他感到有些好轉,開始回到工作崗位;8週後,他再次填寫漢彌爾頓量表,分數顯示他的身心狀況已回復到健康範圍,抗憂鬱劑與鎮靜安眠藥經身心科醫師評估也可以停止服用了。

回顧過去用藥卻不見好轉的兩年,張先生也有新的感悟。他告訴陳亮宇,某種程度上,他過去藉由藥物逃避自身問題根源,像是如何處理接應不暇的工作壓力、如何改善幾乎是自動化的焦慮習慣等,這些問題是單用藥物解決不來的。

這回治療,他似乎找到平衡生活的一點竅門,重新成為生命的掌舵者。(推薦閱讀:趙詠華:面對憂鬱症不必感到丟臉 我找回最真的自己)


認知行為治療:修正偏誤思維,轉化情緒與困境

憂鬱症的發生可從生理、心理、社會等角度解釋,治療上也就有不同的切入面向。心理治療(像是認知行為療法)以及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都是具有科學實證的療法。(推薦閱讀:心理治療2大主流派別簡介)

「認知行為療法從思維習慣切入,透過對話與活動辨識出經常導致挫折的思考方式,接著再有技巧地分辨、檢驗、反省這些想法。臨床上常見的患者思考方式像是以偏概全、二元對立、過度誇大或縮小、過度擔心自身缺點被他人關注議論等。經由治療發展出新的思維、相應的新行為,情緒就有好轉的可能,」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臨床心理師陳昱齊說。

陳昱齊曾碰過一名年輕女性,呂小姐,去年失業恰好遇上疫情,求職困難,逐漸失去求職、出門的動力,不再與朋友聯繫,更自覺失去開心的能力。本想返鄉休養,卻又憂心成為家人的負擔而遲遲不敢行動,憂鬱症更加嚴重。

為緩解她當下的憂鬱情緒,陳昱齊首先安排放鬆練習,並藉由生理回饋儀器促進自我覺察,協助找回相對平穩的身心狀態,接著再與她進行深度對話。

(心理治療中有許多理論派別,對於如何促進改變有著很不同的觀點與方法,而行為療法(BT)或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大主流,前者運用技巧改變適應不良的行為,後者則著重修正錯誤或不合理的信念,藉此帶動情緒與行為好轉。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與心理師對談的過程中,呂小姐注意到,心底確實有些想法拽著自己陷入負面情緒,像是「辭職又待業就是沒用的人」、「我就是讓人討厭」、「別人一定在背後瞧不起我」;她也在對話中理出一些自己經常忽略不看的事情,像是好友默默地支持鼓勵、家人並不因轉換跑道而責怪自己。

「察覺思考習慣,並且事先跟我討論該如何看待失業的自己、能如何和家人說明自身的狀態、如何回應家人的關切、面對刺耳言語時要怎麼反應等,後來,呂小姐搬回家了,也運用心理治療過程中學到的技巧順利度過憂鬱情緒、逐步返回職場,家庭關係也有了改善。這就是心理治療有機會帶來的幫助,」陳昱齊說。

每個人都可能有過不去的關卡,感到困頓與難過時,就可考慮尋求心理師協助。憂鬱症患者處於極度低潮時,有可能沒有動能來對話、溝通、改變,此時建議透過醫師處方藥物來穩定病症,同時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幫助。(推薦閱讀:4步驟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治療專業者)


重複經顱磁刺激:微量電波活化大腦,帶動好心情

不過,在憂鬱症患者當中,有部分的人對藥物、甚至心理治療反應均差,這被認為源於大腦特定腦區的功能低下。這種情況,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師執行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也就是藉著微弱電波刺激這個區域的神經細胞恢復活性,有機會改善病症,而且不會有藥物副作用。這項治療經我國衛福部核准用於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症,需自費,南北各醫療院所收費有些差異。

(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對於憂鬱症的療效具有實證基礎,安南醫院藉此作加速型治療(TBS)的臨床試驗,刺激患者雙側大腦前額葉3週後,8成患者症狀改善、9成患者的改善效果可達5個月,比傳統技術效果佳。圖片來源 / 羅真)

蘇冠賓收治過一名轉診來的少年,小昀,他過去在同儕霸凌事件後陸續確診憂鬱症、恐慌症與強迫症,但用藥與心理治療效果均不佳。他的大腦似乎失去彈性,幾乎無法面對每一次的負面事件,一遇事就感到呼吸困難,需要立刻服用鎮靜劑,嚴重時一天會吃上10次之多,影響生活甚鉅。

蘇冠賓評估小昀的急性恐慌症狀需要優先處理,因此在第1組療程針對抑制焦慮發作的腦區進行10次磁刺激,第2組療程再針對活性不足的前額葉進行同次數的治療。

治療團隊同時租借穿戴式儀器監測小昀的活動量、睡眠品質等情形,以便每次回診時共同討論還需在病人端加強哪些練習、在醫院端調整哪些療法。

在多元專業的介入下,小昀在第5次磁刺激治療後感到好轉,開始有動力出門上補習班。第20次磁刺激結束後,他的憂鬱與恐慌經評估已完全緩解。目前,他完成30次的磁刺激,不再需要鎮靜劑,只需要再服6個月的抗鬱劑即可。他未來還長的人生道路,重現希望。

在台灣,全民健保的實施讓醫療資源容易取得,但也受健保給付結構影響,身心疾病醫療著重處方藥物,其他形式的非藥物治療相對少見。(推薦閱讀:《康健》情緒就醫指南)

不過多數醫師仍會熱心提供洽詢資源的管道,蘇冠賓建議身心疾病患者:就醫時,可詢問醫師,針對疾病處方哪些藥物、處方這些藥物的考量點為何、預期服用多久會出現療效、是否需要搭配其他非藥物治療、有哪些建議資源可用。倘若用藥時間超出預期卻不見療效,應該回頭跟醫師討論是否要調整處方,也可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意見,綜合參考,以期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達到最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高儷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