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020

憂鬱症的炎症學說(The Inflammation Theory of Depression)


《終結憂鬱症:憂鬱症治療大突破(The Inflamed Mind)》推薦序:
憂鬱症是傷害生理和心理的大腦疾患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憂鬱症已經成為本世紀戕害人類健康、造成人類失能最嚴重的疾病,面對全球憂鬱症所帶來的重大負擔。目前醫學對「治癒憂鬱症」仍束手無策,以藥物為主的治療模式幾乎停留在一九九○年代血清素藥物發明的時代!根據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憂鬱症臨床研究(STAR*D)的結果顯示:在為期三個月的「第一線血清素抗鬱劑」嚴謹治療下,只有27%病情緩解;而當病患持續配合為期一年「四階段、合併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之後,竟仍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沒有改善!如果再考慮上治療中的安慰劑效應,那麼目前銷售最好的第一線抗憂症藥物,需要治療位病人,才能產生和安慰劑的差異簡言之,在設計嚴謹的臨床試驗中,科學家要收集數以百計的病患,才能証實抗憂症藥物的療效。
為什麼憂鬱症治療成效不彰、裹足不前,三十年來不見長足進步?最主要的原因是「從社會大眾到神經科學家」都充滿了對憂鬱症錯誤的迷思。一般民眾常見的迷思包括:(一)、患者沒有表達情緒或心理不適的習慣,反而較常以「非特異性的身體症狀(例如胸悶、疼痛、失眠、疲勞等)」來表現;(二)、憂鬱症患者儘管處在「崩潰」邊緣,仍能耗盡加倍的心力去維持生活和工作表面正常,使周遭親友無法察覺;(三)媒體及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的「污名化及標籤化(stigmatization)」,引發患者潛意識的否認;(四)憂鬱症的病理特質常被誤解,有時甚至精神科及心理衛生工作人員也會有不正確的觀念及態度。
神經科學家最大的迷思,就是迷信「憂鬱症血清素失衡」的理論。事實上,當我們「身心介面研究中心」研究團隊開始從事憂鬱症的炎症研究時,神經免疫學還在醫學圈子裡被嘲諷奚落。所以《終結憂鬱症:憂鬱症治療大突破(The Inflamed Mind)》一書的作者Edward Bullmore,能夠很成功地把最新、最夯的醫學新知,從基礎大腦科學中找出有力的脈絡,並且讓本書淺顯易讀,真的是值得大力推薦!憂鬱症不僅是大腦的疾病,「神經免疫學」是一個嶄新的領域,「發炎學說」不但解答了「憂鬱症多數以身體病狀來表現」的事實,更解釋了「憂鬱症和代謝性、心血管、自體免疫疾病高度共病性」的現象。
身為第一線的精神科醫師,我發現病患「睡不好」、「整天疲倦、全身病痛卻找不到病因」、「壓力大而心情不振、過度焦慮、記憶衰弱等」,都是大腦健康的警訊。事實上,台灣在19902010年的二十年內,常見身心疾患(例如憂鬱症及焦慮症)之盛行率增為兩倍,期間自殺率、失業率、離婚率皆平行升高。我們不也常常納悶:「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為什麼卻不快樂」、「如此注重養身保健,為什麼還是失眠疲憊」?這些現代文明的現象,應該讓我們更「全面性、整體性」的思考:追求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而犧牲「精神健康」的嚴重問題。的確,當未來二十年人類可以利用再生科學和精確醫療達到長壽,醫學就只剩下大腦保健的難題!(更多身心保健文章可參考蘇冠賓醫師部落格:https://cobolsu.blogspot.com/

註:根據ExpertScape的統計,蘇冠賓教授是台灣「憂鬱症」以及「生物精神醫學」研究領域中排名第一的專家(www.expertscape.com/ex/depression/c/tw);他也是世界知名的營養精神醫學研究權威,根據h-index論文引用排名,蘇教授在omega-3脂肪酸於憂鬱症的研究領域之引用指標,排名世界第一(https://sites.google.com/site/omega3su/home/research-introductio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