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2017

泛濫不實的醫療過度行銷 直接傷害病患和民眾

衛生主管機關消極面對「泛濫不實醫療廣告」會直接對病患造成傷害
(2017/5/30 自由時報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06493)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身心介面實驗室主持人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理事長

豬哥亮因大腸癌病逝,許多醫師呼籲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但崇尚自然療法的開業醫師許達夫卻在個人臉書宣稱,豬哥亮接受西醫治療是「西醫以恐怖的手術及化療加速他的死亡」、「罹患直腸癌接受醫院的放化療以及我(許達夫)獨創的雞尾酒整合療法,兩個月後腫瘤消失,拒絕進一步的手術及大化療」以及「癌症根本不會死人,是死在無知及逃避加上恐怖的西醫治療」等言論,這類言論立刻造成醫界一片譁然及全面譴責,幾位熱心醫師已將其言論截圖錄下做為証據,醫勞盟更進一步積極收集受害者,協助進行法律訴訟,福部因此決定調查,並於一個月內完成調查移送醫師懲戒委員會。


面對泛濫的不實醫療促銷,民眾應該如何自保?事實上,我們在2016年成立了「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結合一群跨越「營養學、神經科學、精神醫學、基礎研究、及臨床醫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目的就是要致力於推廣轉譯醫學的創新研究,並期望找尋具前瞻性且有效的整合性治療方式,提供醫事人員和民眾的正確觀念,以期提升台灣精神治療的品質。我們發現,除了利用煽情的言辭抹黑正統醫學之外,這類的不實促銷常見於兩種模式:(一)強調個別案例或動物實驗結果以模糊化臨床實驗証據之不足;(二)利用醫師或專家來現身說法,試圖誤導民眾。

首先,利用「個別案例或動物實驗」在重複實驗過程中會隨機做出有利的結果,此類實驗結果絕對不能冒然訴諸廣告,誘大療效。如果要做為治療疾病的實際應用,最低的標準是要有嚴格的「人體實驗」,也就是「雙盲隨機分配、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的重複驗證。其次,利用醫師或專家來現身說法,常常有兩種可能性:第一、醫師或專家很單純地接受訪問,僅對專業領域做評論,卻被有心的廠商移花接木,用巧妙的模糊表達,讓民眾以為醫師在為產品背書。第二、隱瞞促銷產品對代言人有利的「利益衝突」,例如該醫師或專家不主動說明接受廠商的顧問費或本身投資該產品。所以,很多先進國家都有法律規範,代言人有義務揭露自身的利益衝突。

正統醫學首重實証,愈來愈多的實証研究支持「整合醫療及營養醫學」對慢性複雜疾病的助益,但是,其中延伸出廣大的「商機」,其中,為害最大的莫過於蓄意利用病患和家屬的無助、無望和無知,來惡意抹黑正統醫學的「反醫」人士,他們為了販售沒有科學驗證過的產品,不惜用虛幻的希望去迷惑無助的病患和家屬,造成民眾「拒醫、懼醫和仇醫」的情緒,直接對病患和家屬造成巨大傷害。

對不實的保健食品、功能醫學、自費醫療的過度促銷,國內的衛生主管單位卻大多採「無為而治」的態度。以精神疾病為例,許多濫售未經實証檢驗的療程的「教派」和「學會」和執業不當的專科醫師,即便他們在公開的研討會上演講、或在官方網站上面大肆宣稱:「精神醫學界發明精神病的診斷,和藥廠共謀大撈一筆」、「服用精神藥物導致自殺、暴力、殺人」、「精神醫學是不人道的害人陰謀和產業」、「醫師為了賺錢過度診斷用藥」...,此類「違反利益衝突規範、過度促銷特定治療、以抹黑正統醫學進行惡質行銷的不當行為」,衛生主管單位和醫界若繼續不聞不問,危害病患及家屬的速度將以極數漫延

面對無知和偏見、或者是不當執業或惡意抹黑的精神專科醫師,學會為了病患的權益,應加以制裁。「經會員提供証據並提案,由理監事(或專案委員會)討論後,確定和惡意抹黑精神醫學言論不當執業事証屬實,顯見可以造成病患或家屬之傷害,學會應透過官方途徑,「發新聞稿,註明不當執業者本名,說明不當執業之內容和本會停權的緣由」,以保護病人。(二)對於不當執業或惡意抹黑者不是精神專科醫師,學會並沒有警告、糾正或懲處的權責時,「為了保護患者,學會鼓勵會員提供証據並提案,由理監事(或專案委員會)討論後,確定不當執業及毀謗的事証屬實,顯見造成病患或家屬之傷害,學會透過官方途徑,發新聞稿、註明當事人本名,並說明不當執業和毀謗的內容,同時函請主管機關(例如衛福部及該員所屬之醫學會),於學會官網追蹤並公告主管機關的回覆和處置」。











3 comments:

  1. 中醫治療增加癌症病人死亡率?JAMA研究論文惹來了大論戰
    2018-08-17| https://cancer.heho.com.tw/archives/20256

    這篇研究的重點:研究不是說包括中醫的輔助另類醫學「沒有效」,而是說如果一個人接受了另類醫學的療法,他有更大的可能性會拒絕現代醫學療法,導致延誤治療,進而提高了死亡率。

    這幾天《JAMA》出了一篇文章,說包括中醫的「輔助另類醫學」增加了癌症患者的死亡率。這樣大膽的論述,馬上引來了大量的討論聲浪。
    先別急著留言說「哈!我早就說中醫沒效!」或是「這都是西方瞧不起東方古老醫學的假研究」,幫你歸納了一下這篇研究的重點:研究不是說包括中醫的輔助另類醫學「沒有效」,而是說如果一個人接受了另類醫學的療法,他有更大的可能性會拒絕現代醫學療法,導致延誤治療,進而提高了死亡率。

    有看出這兩者的區別了嗎?重點是另類醫學「延誤病情」,而不是「沒有效果」。

    賈伯斯就是個使用另類療法而延誤病情的案例

    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APPLE的創辦人賈伯斯死於胰臟癌併發症,但其實他的病情在非常早期就被發現了,只是賈伯斯說,「我不希望身體被剖開,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被侵犯,」拒絕了治療。
    他轉而尋求另類醫學的治療方式,像是草藥、針刺、飲食療法等替代療法,甚至還請過靈媒(當然,靈媒恐怕已經超出了另類療法的範疇),就這樣將病情拖了9個月,最後腫瘤擴大、出現轉移,想要治療也為時已晚了。

    何謂輔助另類醫學

    回到這次的研究,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輔助另類醫學(CAM)」,這是指任何聲稱產生醫療效果、提升疾病的治癒率,但並非源於科學方法收集證據的醫療手段。與輔助另類醫學相對的,就是常規現代醫學療法(CCT),也就是大家普遍認知中,去「看醫生」的那種療法。常規現代醫學療法需要經過嚴謹的臨床實驗,來證實療效。

    癌症治療中的輔助另類醫學

    目前在癌症治療中運用的輔助另類醫學療法相當多元,包括植物性草藥、維生素和礦物質、中醫、太極、氣功、針灸、順勢療法、物理療法、自然療法、益生菌、阿育吠陀醫學以及專門的飲食療法等等。

    除了治病,患者也想透過輔助另類醫學療法,來提升生活的品質,據估計,有48%- 88%的癌症患者,會使用輔助另類醫學療法作為常規治療的補充。

    兩類病人比較

    本次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較了只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癌症患者,和接受輔助另類醫學療法加上至少一種現代醫學治療的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以及這兩類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

    研究調用美國國家癌症數據庫中近200萬名患者的數據,這些患者在2004年至2013年間,被確診為非轉移性的乳癌、前列腺癌、肺癌或結腸直腸癌。所有的患者,都至少接受過一種常規現代醫學療法,如手術、放療、化療、荷爾蒙治療。

    在這個前提下,將患者分成了A、B兩組。A組的患者除了常規現代醫學療法,還使用了其他未經證實,由非醫療人員施用的輔助另類醫學療法;B組的患者則是從頭到尾只接受現代醫學治療。

    輔助另類醫學延誤治療讓死亡風險更高

    歸納數據後,研究者發現,輔助另類醫學降低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並帶來更高的死亡風險。輔助另類醫學所導致的死亡風險的提高,很大程度是由於患者拒絕治療和延遲治療導致的。「拒絕治療」因素是導致輔助另類醫學組患者出現死亡風險增高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沒有治療拒絕因素,輔助另類醫學本身並不導致死亡風險的增高(所以中醫擁戴者別著急生氣啊!)。

    所以,研究結論就如同我們上面提到了,一個人接受了另類醫學的療法,他有更大的可能性會拒絕現代醫學療法,導致延誤治療,進而提高了死亡率。

    社經地位越高反而越容易當奧客病人

    這個研究還有一個亮點,推翻了我們既定的想像。我們普遍認為,會接受輔助另類醫學療法並拒絕現代醫學療法的,應該是教育程度不高、地下電台說什麼有效就去買什麼的長輩們;或是社經條件不佳,導致資訊不流通人云亦云的群體。

    但是,研究結果卻恰恰相反!這個美國的研究中,反而是擁有更高教育程度、更多保險、更好社經地位以及更年輕的人,更傾向接受另類醫學的療法。

    專業分工:讓懂的人幫你治病

    說了那麼多,其實總歸一句話,好歹當前現代醫學治療的醫生們也熬了10幾年才能站在這裡替你治病,他們不會把醫死你當樂趣的,而現代醫學治療也是目前證實對大多數人有效的方法,別那麼固執拒絕治療。

    就算你想要嘗試另類療法,也可以跟你的醫生討論,像是華人世界的中醫養生,也屬於另類療法,但也被許多病人甚至醫生採納。與其聽信網上傳言,不如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涉及到專業的問題,請醫生來幫你判斷和解決。

    ReplyDelete
  2.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
  3. 就算主角的癌症是真的,也不能合理化這些醫療促銷的行為!

    電商人妻
    Netflix 最近上的《神效蘋果醋》看完真的會讓所有做社群的都冒冷汗。
    這部影集講的是 Belle Gibson,這位曾經爆紅的健康網紅,號稱靠飲食療法治癒了自己腦癌,不只出書、開發健康 App,還募款、演講,最後被揭穿她根本沒生病,全都是騙人的。
    這故事放到 2025 年來看,其實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因為健康、養生、療癒這類型的內容,在社群平台上就是流量保證。
    但這部影集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它讓我們看到社群經營的「光鮮」和「黑暗」並存的現實。
    - - -
    Belle 的崛起模式完全符合健康網紅的套路:個人化故事、感動人心的「奇蹟療法」、療癒系美學包裝,再加上 IG 上的精緻生活照,大家一邊看她的健康轉變,一邊相信「我也可以做到」,結果就買單了。
    影集裡另一個癌症部落客蜜兒,她一開始透過社群分享自己的療程、出書,讓 Belle 憧憬她然後學習,但事實上背後的運作全靠家人的支持、金錢資助,她的光鮮來自無數人的犧牲,最後仍敵不過癌症而延誤治療死亡。
    這裡就帶出了一個社群時代最可怕的問題:「故事感」是不是比「真實」更重要?
    - - -
    社群行銷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賣的是希望」這句話沒錯,但當希望變成一門生意,道德界線就變得很模糊。
    Belle 透過癌症療癒的故事打造品牌,吸引品牌合作、出書、賺進大筆收入,甚至連癌症病人都把她當成最後的希望,結果她自己根本沒病,募款的錢也不知道去了哪裡。
    更諷刺的是即使真相被揭穿,仍然有一群人不願意相信。
    因為對他們來說,「相信這是真的」比接受「我被騙了」更容易。這其實就是社群的演算法邏輯:讓你停留在你想相信的世界裡,不去懷疑。
    這其實就是很多社群經營者的現實,表面上看起來完美,背後是沒日沒夜的剪片、經營、心理壓力,甚至還有家人的無條件支援。但當這個完美形象開始崩塌,觀眾只會說啊?我以為她一直都過得很好。
    - - -
    這部影集在社群時代有很強的提醒作用:不要相信社群上的一切。
    不是說大家都在騙人,而是你要知道很多內容是經過精心包裝的,光鮮亮麗的網紅,背後可能是家人替她扛下的債務,是被隱藏起來的壓力,是不得不營造的形象。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一個網紅說「這是改變我人生的關鍵」、「這個方法讓我走出低潮」,先問問自己:這是真的,還是只是社群上演的另一齣戲?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