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見身心疾患在二十年內增為兩倍,期間自殺率、失業率、離婚率皆平行升高,台灣追求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的同時,也應該提醒全世界以更「全面性、整體性」的角度思考,強調物質指標成長而犧牲精神健康的嚴肅議題。而全世界心理健康的危機,近來來也可以從各國日漸嚴重的青少年自殺和精神疾病問題中看出端倪。
健保近三十年來大幅改善台灣人民精神疾病的照護,但偏重健保給付之衛生政策,反而造成身心疾病預防保健的忽視和資源不足,這也是值得重視的一大隱憂。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已經知道壓力相關的憂鬱、焦慮、記憶、情緒等心理疾患,都是大腦健康的警訊,而當人類在未來二十年可以利用再生醫學和精確醫學達到長壽的目標時,醫學就只剩下大腦保健的難題!
二十一世紀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隨著人工智能進步和科技的創新,「精神醫療的線上診斷和治療」。「情緒辨識科技、精神病理數位表徵、睡眠和腦部活動等資料常模建立」、「系統性、連續性、即時性、動態性數據型態」…,將把心靈健康的促進提升到不同的境界。
以結合人工智能和科技創新,改革二十一世紀的精神健康和醫療,以心靈滿足的快樂台灣為目標的十年策略如下:
1. 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
整合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強化學校和家庭溝通、推動精神醫療線上診斷和治療,以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求助的需求為中心,發展整合性治療,減少精神科就醫的阻力。
2. 推廣精神健康教育和心理學知識:
強化國中健康體育課綱之精神心理疾病教育單元,推動去污名化的社會運動,提升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正確對待方式,加強推動精神疾病早期治療和預防的、減才早期就醫治療的阻力。
3.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建立跨部門的合作機制,強化早期介入和預防措施,以減少精神疾患發生率和病程的嚴重性,強化社會安全,並且提供預防性的全人心靈照護的平台。
4. 結合人工智能,推動精神醫療線上診斷和治療、以及健康資訊科技產業發展:
強化社會安全網的功能;減少城鄉差距,提高病患方便度和醫療效率,並提供符合成本效益和社會公平的精神醫療服務;發展情緒辨識科技、建立精神病理數位表徵和腦部活動常模、建立系統性、連續性、即時性、動態性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以提供更完整的精神健康資訊,加速產業創新和技術轉移,促進精神健康醫療的升級和轉型。
5. 開展多元化的治療和康復方案:
「爸爸媽媽對憂鬱症有誤解,不願接受我看醫生,只好我自己來看呀…」
在台灣,青少年是憂鬱症的好發族群,每15人幾乎就有1人受憂鬱症所苦,對個人、家庭、學校同儕都是極大的傷害。青少年自殺是第二大死因。而當青少年有自殺念頭時,只有十分之一會告訴父母親。
青少年心理健康求助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常識:
我們需要一個全民抗憂鬱運動:
線上精神診療和心理介入作為治療輕度精神疾病的第一線常規建議
哈佛大學憂鬱症中心Mischoulon主任提出,在疫情穩定過後,已有一半以上(疫情期間90%)的精神科診療已經改為線上 (或稱為遠距、虛擬) ,精神醫療以面談為主,身體接觸或檢查檢驗比例低,線上診療減少精神科就醫的阻力 (污名化),所以比其他專科更合適遠距診療。Mischoulon主任也發現,遠距看診病人缺席和取消率大大下降了(減少駕駛、停車、費時的不便);相對於本人到院以口罩掩蓋面部,視訊可以評估到表情和情緒則更精準;更有助青少年或就業高壓人口就醫。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html
「醫師一直叫我吃藥」、「我換了六種藥都不會好」
2009年NICE指引中已經提出,輕度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是心理介入而非藥物治療,但台灣90%的憂鬱症病人就醫時以用藥為主。NICE新版2022年換一個說法,第一個重點就是強調輕症病人 (less severe) 不要以「開藥」做為常規。在德國,有接近半數的身心科住院病人不用藥物治療。台灣健保資源有限,提供的是符合成本效益和社會公平的服務,而非增加成本去達到最大效果的醫療服務,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等待排程遙遙無期、自費非藥物的實証治療可近性低。
NICE最新的憂鬱症指引: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2/07/nice.html
促進民眾「心理韌性、精神健康」為目標
「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為什麼卻不快樂?」現代人「壓力比山大,情緒失控、不健康行為、內心防衛無法表達真實的情感」、「如此注重養身保健,為什麼還是失眠疲憊」…。2019年10月31日前惠普董座黃河明因憂鬱症病痛傳奇一生就此殞落。知名主廚作家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以及美國時裝設計師及設計品牌創辦人凱特·絲蓓(Kate Spade)、以及被視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熱門人選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也都是因為長年罹患憂鬱症,不幸在人生最高峰結束自己的生命。
國際知名期刊Lancet報告指出,台灣常見身心疾患在二十年內盛行率增為兩倍,期間自殺率、失業率、離婚率皆平行升高,來自台灣的研究和經驗,應該帶給全世界更「全面性、整體性」的思考:「追求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而犧牲精神健康的議題」。預防重於治療,沒有心靈健康就沒有健康。推廣社區心理健康中心,強化身心保健諮詢、大腦保健諮詢、身心疾病諮詢、復原力及壓力管理諮詢之功能。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1/05/20215270.html
複雜性症病的謎題需要大數據來破解
Thomas Insel 辭去任職13年的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院長,加入Google的Alphabet,當時他認為,「未來我們說到健康的相關產業,討論的不再是禮來或輝瑞(藥廠),而是蘋果Apple和谷歌IBM(資訊業)」(In the future, when we think of the private sector and health research, we may be thinking of Apple and IBM more than Lilly and Pfizer)。隨著日新月異的穿載式配備的普及,加上,「系統性」、「連續性」、「大量性」的受試者生物指誌得以被收集,這種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動態性」的數據分析,更提供了醫學上事先診斷和預防的可能性。
台灣有一流的醫療水準、大量的臨床個案、和完整的健保資訊,結合AI還需要的是:
1. 台灣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臨床轉譯團隊,有能力收集「精準控制條件(有嚴謹研究設計概念)之下的前瞻性臨床大數據」。
2. 符合國際標準和共識的大規模、高品質的臨床試驗。
3. 主持人親自投入實驗,願意積極投入跨領域合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