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2018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做為焦慮症的輔助療法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做為焦慮症的輔助療法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最近,我們團隊和日本專家Yutaka Matsuoka合作的研究分析發現,Omega-3不飽和脂肪酸(n-3 PUFAs)對於焦慮也有低到中度的效果(JAMA Network Open 2018/9/14)。研究小組分析了19項嚴格的臨床試驗,包括廣泛實驗設計和患者篩選標準,收集了共1,203名參與者。我們最重要的結論是,每日服用2,000毫克或更多的n-3 PUFAs的病患,比服用安慰劑的病患,有明顯減少的焦慮症狀的效果。這篇論文於2018914日發表後,立刻受到超過二十家國際媒體進行同步報導,包括知名的日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以及紐約時報。此外,論文也在三十天內獲得超過三萬次的瀏覽,也成為JAMANetwork Open瀏覽次數最高的論文
(JAMANetwork Open一個月內超過三萬次的瀏覽)
有很多人因為長期失眠、胸痛、疲倦、腸胃不適、頭痛、昏眩、背痛、或是呼吸困難…等身體不適,到處求醫,然而經醫師診視後,多半找不到身體上的病因,來解釋這些大大小小的不舒服,而被建議「不要太緊張」、「多放鬆」、或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其實這些都是現代精神醫學所稱的「焦慮症」。焦慮症是名符其實的「文明病」,根據歐美各國的流行病學調查,每十個人當中至少有一個人受到焦慮症所苦,隨著台灣社會經濟的快速變化,因焦慮症狀而就醫的比例也大有增加。然而不願就醫、或是沒有得到適當診斷治療、導致依賴酒精、濫用鎮靜劑和安眠藥的病患,更是不計其數。
現代人的常常覺得壓力大、工作多、時間不夠用,這樣子令人不舒服的焦慮情緒、長期下來會覺得自己好像罹患「壓力症候群」、或懷疑自己得了「身心症」。事實上,有演化學者說,人類在生存的進化史中,一直在與災難和危險搏鬥,「杞人憂天」型的「品種」存活下來的「機率」,相對比「無憂無慮」的品種提高很多。然而,在現代社會所衍生的特殊的壓力型態(例如:工作、考試、分離、健康問題…等等)、人體不斷在慢性、不會消失的壓力源之下,就會產生失調的病理狀況。
焦慮症病情加劇,會造成嚴重的身心症狀,讓病患生不如死。由於鎮靜劑和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藥物,BZD)可以快速抑制焦慮症狀,因此就成為內、外科「跨診斷」疾病,最容易過度濫用的藥物BZD類藥物在精神疾病應用最主要的藥理作用,是立即改善失眠和焦慮的症狀,造成加速入睡以及生理上鬆弛和心理上放鬆的效果,作用快速,可以迅速解決患者的痛苦,再加上藥理上易產生耐受性(tolerance)的特性,所以是一種高度成癮性的藥物。此類藥物主要的副作用是認知功能減低、嗜睡、眩暈、睏倦、乏力、精細運動不協調等,高劑量或混合使用則可產生肝臟毒性,如果病患因為依賴而長期使用此類藥物,就會提高各類生理疾病和意外事故的風險。所以,雖然BZD可以改善失眠和焦慮的症狀,但卻不能治療潛在的核心疾患。精神疾病中常見的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和雙極性情感性的精神病症、或老年人器質性精神病合併行為症狀,都會有失眠和焦慮的症狀,但使用BZD不僅無法治療根本的潛在病因,短期使用有可能隱藏潛在疾病,長期更會惡化原始疾患的精神病理。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即俗稱的深海魚油,富含EPAeicosapentaenoic acid)和DHAdocosahexaenoic acid)兩大主要營養素,是近來許多疾病治療令人注目的焦點。N-3 PUFAs是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重要不可或缺的成份,這些不飽和脂肪酸無法從人體內自行合成,而需透過食物攝取來補充,我們發表在「神經訊息」期刊中也指出,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來看,而當攝取不足時,腦內細胞膜的組成就會受到影響,進而改變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色胺酸、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而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調,正是焦慮症病患最主要的大腦病灶。此外,n-3 PUFAs具有抗焦慮療效的生物機轉,可能也和對抗神經發炎和神經系統的保護效用有關。我們先前的研究也發現,EPA可能對由發炎相關的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療效特別顯著
我們這篇論文的結論並不足以用來推薦n-3 PUFAs做為焦慮症的第一線治療。畢竟,這項治療的effect size只在輕到中度效果,而且導致病態焦慮的相關臨床狀態之異質性太高,而我們論文中n-3 PUFAs改善焦慮的研究中,只有特定診斷(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強迫症OCD和重度憂鬱症MDD)之証據比較明確,其他疾病的實驗結果仍然不足,未來需要更多的臨床經驗和實驗來佐證。然而,對於那些對抗抑鬱藥或心理治療等傳統焦慮症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n-3 PUFAs可能可以做為一種很安全的替代和輔助治療。
最後,「預防重於治療」。為了「遠離憂慮」,當前世界的趨勢已朝向整合性的保健、預防與治療,有很多很重要的方式,目前都有良好的醫學研究証實,例如:「多多動腦」、「勤於學習」、「健康飲食與均衡營養」、「靜坐冥想」、「太極」與「運動」、「節奏放緩性格放寬」、「維繫良好的家庭和伴侶支持」、「參與社會社交活動,積極充實自我價值」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