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到目前為止,醫學上並沒有客觀的檢驗或檢查來量化憂鬱症的嚴重度或治療前後症狀的變化,因此這堂課的內容,不只對於憂鬱症的臨床服務很重要,對憂鬱症的臨者研究人員,想要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更是不可不熟悉的課堂。
本講座提到研究數據精準的祕訣,就是 (一) 病人良好合作和 (二) 評估者良好的會談訓練。各位知道病人加入臨床試驗,犧牲時間、金錢、忍痛抽血,是很了不起的貢獻;病人想到自己的犧牲可以造福全世界同樣病痛的病人,很少會拒絕簽下同意書。所以臨床研究者一定要以病患為中心把追蹤和評估做到最嚴謹;把研究做好,用精準的數據發表一流的論文,讓病人的犧牲是值得的。
本講座也將介紹 Harvard Medical School Depression Centers 使用的「結構式面談指南」,在身心介面研究中心團隊丁老師的協助之下,帶領研究生陳子力、黃英哲、曾佩瑜、柯嘉恩、陳苡萱、王品云等人翻譯而成,是哈佛大學憂鬱症中心在進行臨床試驗時的標準版。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問卷:想像病人在會談者的處理下,合作放鬆,這時候進行HAMD面談的「一般原則」,就是盡量按照「結構式面談」的內容,精準而不要隨興地去詢問。
這樣聽起來是很簡單,我們利用機器人來問不是最好,的確,在病人合作的一般狀況下,機器人或許會比「自做聰明」的人問的好。不過,即使是結構性不要隨興,有經驗有訓練的評估者,還是比機器人好很多。原因是... ;又例如有經驗的會談者會發現,病人對於問題的認知不誤解,所以可以再用病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修改後再問。也會視病人的狀態或主訴,改變問題順序來加深會談的深度。例如...。
對於精神病理有經驗會談者,甚至在會議訓練的過程中,幫忙學生查覺評估的錯誤,利用會談技巧,微調同樣的問題,問出不同的答案。
有興趣報名憂鬱症工作坊者,請上網報名The 11th MB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第十一屆MBI國際研討會 on 2021/10/30-31 ):https://www.mbisymposium.org/
憂鬱症工作坊以短短的四小時,萃煉憂鬱症最核心的知識,提供最有效率的教育訓練:
- 憂鬱症的流病、臨床表徵、診斷 (蘇冠賓)
- 憂鬱症病因的生物精神醫學觀點 (楊延光)
- 憂鬱症病因之心理學及社會學觀點 (唐子俊)
- 憂鬱症之精神藥理學和臨床藥物治療 (林式榖)
- 憂鬱症之非藥物整合性療法 (周伯翰)
- 特殊族群憂鬱症、共病、以及自殺防治 (張倍禎)
- 利用細胞及動物模型來探索憂鬱症 (楊凱鈞)
- 精神病理學及其量化與測量 (蘇冠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