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2/2013

英倫留學(十四)英國臨床醫療服務和制度


〝英國等待住院的候補名單(waiting list)創下歷史新低,2006年十月到十一月間減少了8000名,只剩769000名候補等待住院…
〝(英國衛生署宣佈3/4的住院病患待床時間低於13週,所有住院候補的等待時間的中位數(註一)為6.3週…,有86.9%門診病患約診的時間低於8週,所有門診病患約診時間的中位數為3.6週…〞
〝白內障手術的平均等候時間是8個月、髖關節手術是11個月、Knee Replacement手術是12個月、hernia repair5個月…〞
2006Health Minister Andy Burnham指出,非急診的MRI排檢時間已經大幅減到平均為7.5週,CT3.5週〞
〝(英國衛生署建議)從社區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GP)轉介到專科醫師的等候時間不應超過18週,Elective surgery等待開刀的時間不應超過6月,門診手術等待開刀的時間不應超過 13週…〞
介紹英國臨床醫療服務和制度是我一直在迴避的題目,一方面是我自覺對英國的醫療體系還不夠了解,另一方面是我還不能相信一個先進國家的醫療體系可以如此低乎我的想像(以上資料來自政府資料或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新聞報導,註二)。當我可以接受事實後,我就思考如何不帶評斷(judgment)地來描述這樣的一個體系,最後我還是決定直接表達出我的想法。
就制度而言,英國的國民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是屬於社會福利性質、免費的公醫制度。英國的醫療體系主要包括兩個層級,分別為由一般社區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 GP)負責的第一線醫療網(Community-based primary health care),以及由各專科醫師(Specialist/consultant)所負責、必須經由轉介的第二線之醫院服務(Hospital-based specialist services)。英國免費的醫療德政普及於全體國民,以及他們的「醫療互惠國」之人民,台灣雖非英國的醫療互惠國,但英國仍然照顧停留六個月以上的學生及其眷屬。
NHS制度以GP為一切服務的起點,也稱守門人(gatekeeper),佔NHS給付的75%。病患一定要有GP的轉介才能看專科醫師。求診GP前需電話預約,有些診所會預留時段以供無法預約卻又急需看診者。公醫制度雖然是免費的,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NHS所提供的醫療水準相當低落,主要是因為私人健保的給付較高,許多醫生寧可退出NHS專職於服務自費病人,再加上醫療工作辛苦,使得英國基層醫療體系呈現出嚴重的人員短缺,為彌補GP的不足,英國便大量地引進第三世界國家的醫師前來英國執業,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和歐盟開放之後的東歐各國,BBC的報導指出,甚至連正在和英國作戰的伊拉克,都有八百多位醫師在英國工作。這批GP良莠不齊,平均水準可能還遠不及台灣的醫師。關於英國醫療服務及求醫需知更深入的相關介紹,可以上網參考由葉偉強醫師原作、李光申醫師修訂的文章(http://www.royaledu.net/Chapter%204. htm)。
公醫體系下的醫師薪資皆由政府支付,原則上是採固定薪資,相較於台灣的開業醫師,英國GP看診的時間和看診病患人數可說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是從NHS支領固定薪,英國GP沒有很強烈的動機去服務更多的病患。因此2004年起NHS使用新的GP合約,並利用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的資訊系統,制定了一套很有效率的給付辦法及獎勵醫師的制度。例如:針對醫療需求量高或醫師少的區域,超時的工作可以領取額外加班費;多開俗名藥(generic drugs)也有獎勵;加入額外給付的醫療專案,例如減重、戒煙或憂鬱症認知行為治療等等,都可以增加醫師的薪資,種種新的激勵配套,使得GP近年來收入增加達70%,但也引起許多正反面的討論。
國的醫師大多抱怨薪資低而工時高,而因為英國的國民所得高,醫師在英國確實並不屬於高收入的行業。但醫師薪水有多低呢?根據英國醫學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Wikipedia及報紙(The Observer)的資料,GP的年薪在七萬英鎊(完全不加班領保障薪,一週看八診共二十四小時)到二十五萬英鎊之間,由於英國GP人力不足,因此他們實際一週平均的「工時」為44.4小時(這在英國的各行各業中算是很長的了),平均年薪十一萬英鎊。若在醫院擔任consultant的話,NHS支付的年薪則約七萬五千英鎊(這不包括大學薪資或研究薪資,因為英國的研究計畫可以支付主持人研究薪資)。這樣的薪資看似不錯,但若以英國的物價(台灣的二至三倍)和開業所需的成本(房價、聘請醫事人力)比較的話,醫師就不見得是收入值得稱道的工作了。然而,相較於第三世界或東歐國家,這樣的誘因還是相當豐厚,無怪乎在在英國合格註冊的外醫師比例高達33%了(General Medical Council. UK Department of Health. Census 2002. GMC News 2003;21:1)。
至於英國的醫療品質如何呢?相較於醫學研究及學術制度的先進和高水準,英國的醫療服務和品質可以說是慘不忍睹。我常留意週遭同學和同事就醫經驗及報章雜誌報導的案例,並和當地或各國來進修的醫師談論相關的問題,大家都認為英國醫療最大問題,就是「等待時間太長」,不管是等待GP的約診、等候檢查、等候轉介(專科醫師)、急診待診、等候病床…等等的時間,都超出台灣可以想像的範圍。病患在等候診治的過程中很可能自己就恢復健康了(大部份的輕症都有可能自己緩解,此時政府就省下了醫藥費),然而在等候專科醫師預診、病床或檢查的過程中病情惡化的案例還是層出不窮。第二就是醫療方式的控管,NHS嚴格約束GP使用成本效益不高的治療,例如傾向使用低價藥物或俗名藥。第三、除了引進大批水準良莠不齊海外GP,造成多起嚴重的醫療疏失之外,醫療院所為了管控成本,也的傾向利用低廉的人力和設施,這使得醫院變成危險的場所,一般認為英國不斷發生「Superbugs事件」(例如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院內感患),就是因為消毒工作外包感控太差所致。第四、英國也常常出現季末申報用盡,醫院把開刀排到下季,或強迫醫師休假的情況,也有醫院「故意」讓病患等待13週(NHS的要求)才排到開刀(註三)。
何英國醫師的等待時間會這樣「不可思議地」久?主要就是因為他們的醫療預算控制到低於國民所得的7%、而各項醫療給付卻是「先進國家」的高標準、再加上固定薪支沒有辦法激勵醫師把waiting list「消化掉」…。到底英國醫療給付有多高呢?根據NHS 2005~2006年間的資料(註四),他們精神科初診的平均給付是一次二百英鎊(合台幣一萬三千元)、複診的平均給付是一次一百三十英鎊(合台幣八千四百元)…,我有時和國外的許多精神科的同仁開玩笑,台灣、美國、英國精神科診察費的數字都是一樣的,只是幣值不同呀!我想台灣健保局最大的成就就是讓醫師成為名副其實的「廉價勞工」。
英國民眾對邁入第六十年的NHS滿意度又如何呢?答案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支持NHS者認為,英國使用很少的經費,就可以達到其他高醫療支出國家的醫療成效,而工黨在布萊爾執政的十二年內,閣員全部以身作則,家眷只保NHS,子弟只念公立學校,他讓民眾相信NHS達成了許多的改進,其中一項「重大的成就」,就是把等候的時間縮短到的「十八週」之內(太誇張了,這也算政績)。支持者認為,NHS的精神,是以病情的緊急程度為考量,而不是以醫藥費用支出的多寡來決定先後順序,用粗俗的說法就是,只要不會死的就不急,更何況,如果想快一點的人,可以利用昂貴的自費醫療…。先前提到我不能相信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少聽到民眾、媒體或政治人物的抱怨。在台灣或美國,政治人物選舉的口號都是「改、改、改」,在英國,人民偏好從舊有的制度慢慢改善,英國人一方面很能忍,一方面非常珍惜寶貴的醫療資源。

    在醫療糾紛的議題上,英國人和美國人也有完全不同的邏輯。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讓醫師投保大量醫療責任險來因應訴訟,然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邏輯如果走到那個方向,最後一定「愈補愈大洞」,愈用補償解決醫糾,就愈容易加強「醫師有錯、醫師不用心」的概念(而非醫療不確定性)。反之,英國(或瑞典)政府給民眾的觀念是「醫療為政府提供的福利」,英國醫師相對其他工作是高付出但並不是高收入,人民了解六十年前沒有健保的痛苦、了解醫療資源很有限、了解醫療風險原本存在、了解醫師沒有傷害或不願助人的意圖,不是朝向用賠償解決醫療糾紛,所以不要說訴訟,連抱怨都很少。萬一有嚴重疏失,民眾只能告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監督不週、管理不善(而不是告醫師,註五)
如今,我自己在倫敦生活一段時間之後,總算可以接受「英國臨床醫療服務不佳」這個事實。因為,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民眾對政府政策及體制的忍受度高,並不是只有表現在醫療方面,而是表現在許許多多的層面。若不論我們留學生在學術單位中接觸到的醫師教授等的菁英階層,英國普遍在公立教育制度、生活(食衣住行)便利及舒適性、一般工作態度上…等等,不僅比不上西歐或北歐的國家,很多方面連台灣都不如。然而,英國人最偉大的地方,就是能夠「自我認同」並且「互相尊重」,而這兩者表現出來的「自信」和「信任」,也正是台灣人最欠缺的。
註一:數據中有人仍在等待,或有些人等待時間超長,故使用中位數而非平均值。
註二:BBC報導可參考http://news.bbc.co.uk/1/hi/health/6234523.stm,英國政府衛生部的官方資料可參考www.performance.doh.gov.uk/waitingtimes/index.htmMRI候檢時間參考http://www.privatehealth.co.uk/news/july-2006/mri-and-ct-scans,手術的平均等候時間參考http://news.bbc.co.uk/1/hi/health/3749801.stm
註三:BBC 2005123的報導:http://news.bbc.co.uk/1/hi/health/4494384.stm 
註四http://www.dh.gov.uk/prod_consum_dh/idcplg?IdcService=GET_FILE&dID=115781&Rendition=Web
註五http://www.aaos.org/news/aaosnow/sep11/managing4.asp

延伸: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html





5 comments:

  1. 瑞典幾無醫療訴訟
    http://www.3kirikou.org/article_detail.php?SerialNo=1741SerialNo%3D1741

    瑞典看病記
    http://vickytulip.blogspot.tw/2012/12/blog-post.html

    ReplyDelete
  2. 健保滿意度80% 反犧牲醫療品質【聯合報╱黃達夫】2014.11.18

    http://www.udn.com/2014/11/18/NEWS/HEALTH/HEA2/9072251.shtml?ch=fb_share

    自從健保開辦以後,政府對國內、國外,都不斷地標榜台灣全民健保以最少的保費提供「俗擱大碗」的醫療,民眾對於健保的滿意度超過80%。還誇言世界各國政府都來台灣取經,同時,大力推動國際醫療,要招攬病人來台灣就醫。

    然而,根據10月發表於國際知名的新英格蘭期刊的一篇評論,在2011至2013年間,對於29個國家的人民所做,對於醫師信賴度以及醫療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在29個國家中間,台灣人民對於醫師信賴度排第12名,成績中上。但醫療滿意度是倒數第3名。

    ReplyDelete
  3. Moya's Workshop 12月17日上午8:00 ·
    https://www.facebook.com/moyasworkshop/posts/3231247636945767

    最近公司同事掛病號的很多,多半都是家裡有小朋友的。我手下如果生病了我都叫他們在家裡好好靜養不要來上班,如果來了我就叫他們提早回家。因為我到現在都還沒辦法有名額註冊醫生,我千萬不能被傳染。😭

    這張照片是我的市政府公告,醫院的 walk-in centre 免約診所大排長龍,呼籲大家去跟自己的註冊社區醫生GP約診,不要一直湧入這種免約診所排隊等候。

    新聞報導有人排隊等了8個小時結果昏倒,還有人心臟病發叫了救護車結果沒有床位停在醫院門口4個小時不治死亡。剛好在英國大選之前,選舉都在吵脫歐跟健保制度,簡直鬧翻天。

    該篇下面的留言一堆,都在狂罵,要是約的到GP還需要來排隊嗎? 在英國找醫生看病不是隨時掛號就可以看的到的,幾乎都要預約,現在進步點有些接受線上預約,不用親自跑一趟。預約都是兩個禮拜起跳的,甚至要到兩個月以上的都有,我最好是知道我一個月後會生病,現在去線上掛號。(一不做二不休就每個月都去給他預約一下,一個月後看哪裡不爽快再去看...)

    集團在英國另一間公司的財務長周末摔斷手,今天包紮著來跟我開會,英國人看到都問他急診等了多久,他說3個小時,每個人都說,哇~ 好快喔!! 你運氣真好!! (幹! 我可能就痛昏過去了)

    我每個月還是跑一下社區衛生所看有沒有名額讓我加入,門口牆上貼滿了各種海報,叫大家沒事不要來找醫生看病,只要不舒服就是在家裡先躺三天再說。如果有任何症狀,先上google查詢自我診斷,確定生病了就自己去藥局買藥吃,藥局都有合格的藥師,比醫生厲害。(真的是海報上面說的) 就算真的看到醫生了,他也是叫你多喝水多休息而已不會開藥,情況嚴重才會另外安排其他儀器檢查,又是要等個一兩個月。🤮

    我每個月薪水都要扣兩萬多塊台幣的健保費,跟五萬多塊台幣的所得稅 (明年會扣更多),到現在我連個醫生都找不到,加上其他市政稅跟其他保險,每個月薪水憑空消失10萬塊錢台幣,這些錢跟丟進馬桶沒兩樣。這些丟進馬桶的錢換成在台灣多好活啊~ 可以享受超高的生活醫療跟基礎建設品質,所以我每天鬼叫我想回台灣不是叫假的。😵

    我從台灣帶了兩箱的成藥來英國,不管什麼消炎止痛吞的擦的敷的抹的通通都有。只要喉嚨癢癢開始乾咳,我就趕快自己吞藥;下雨必定撐傘、出門一定包頭包脖子,就怕萬一受寒生病我就麻煩了。

    我最害怕的就是牙痛,我離開台灣前做了檢查其實問題滿多的但是沒時間弄好,我只好來了再慢慢找牙醫,全部都是自費,我光看到價錢想說如果沒事就忍著吧~ 這三個月壓力很大我牙齦膿包腫了很多次,也都是自己上網查然後自己治療(很危險小朋友千萬不要學)。這個治療都要兩三個月到半年,除非我搬回台灣工作定居,不然只能在國外看,很麻煩。

    所以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養生過,周末隨時煮個紅豆湯薑汁地瓜暖身體,買了很多健康保養的香料茶隨時讓身體發熱,一個禮拜泡兩三次澡祛寒 (自從上禮拜沒熱水嚇到我之後我現在瘋狂泡澡死命用熱水),天氣好我就出去快走或騎腳踏車出點汗提高代謝,常常暖身做體操拉筋伸展以免不小心扭到手腳腰背的會找不到醫生復健。

    然後我閒聊的時候對我的手下做了一點健檢保險的觀念普查,結果嚇死我了 😵。基本上他們都沒有做過健康檢查也幾乎沒有保險,頂多那個阿伯年紀大了開始身體這邊痛那邊痛,去看醫生的時候做點局部檢查而已,他們都覺得做全身健檢很浪費錢,有病再去看醫生就好。而且公司要到高階管理職才會提供付費健檢,意思就是健檢的錢還要從我薪水扣,公司提供小金額的補助而已。至於保險,他們什麼都沒有,就只有公司的團保而已。不像我從小到大身上就掛了一堆保單,壽險意外險醫療險失能險長照險,連出國都一定還會加買不便險。這些全部都是摸爸幫我買的,開始賺錢之後才叫我自己繳費,每次繳費我都傻眼想說貴的要死啊我是用的到嗎? 😛

    就這樣。英國人的保健觀念跟整體醫療系統真的很糟糕。#台灣是天堂,#我愛台灣!! 我還是繼續在繳台灣的健保費!!

    ReplyDelete
  4.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28259
    在英國醫生眼中,美國健保制度有多崩壞?
    2019/12/05 , 評論 TIME
    文:Dr. Adam Kay
    譯:曾勢喨

    作為一個英國人,有許多美國的事物我都希望英國應該要學習,如披薩的直徑跟一張彈簧床一樣、你永遠在流到汗的幾步之內就可以走到有冷氣的地方,但同時,有些事情我也不太認同。例如,美國人唸「alu-MIN-ium」而不是「ALOO-minum」、擁有槍枝與武裝熊的權利一樣被尊重、公共廁所的門有無法解釋的空隙,但是我最大的疑問並不是你們怎麼把「橘子夢魘」(orange nightmare)放進白宮,而是你們似乎對於放任人們死亡這件事無所謂。

    為什麼你們對全面的健保如此厭惡?對我來說,每個人都應該能使用醫療照顧,而照護應該是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非他銀行裡有多少錢。為什麼你們都堅信健康保險政策在你們遭遇什麼不測之時也不一定有用?你們相對起來有很多人,所以這是試圖控制人口嗎?還是這是一種怪癖呢,你們喜歡危險?或許突然的、不可逆轉的變窮就是你不能摔斷腿或是得到癌症的理由,這對你們來說怎麼會合理呢?

    在英國,事情不是這樣運作的。當然,我們也有與你們一樣的問題,人們變胖的速度快到你來不及說出「糖尿病」三個字,政府運作國家的方式像玩大富翁一樣,但若談到健保系統,我可以很不英國的大膽說,我們有正確的想法。國民健保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或是比較不歐威爾式的稱它NHS,已經存在我們的生活中71年了,而這是我們最接近國民信仰的事物。我並不是稱它在任何程度上是完美的,但是我可以說這已是最公平的制度了。

    無論你有心口灼熱(heartburn)或是心臟病發,無論是你的小孩有腦膜炎或是你需要腎臟移植,無論是你走到街口去看家庭醫生,或是醫療用直升機把你從山上接下來到創傷中心,都不會有人跟你要信用卡或是詢問你的保險細節看是否有給付,因為這都已經從你的稅金中支付了。不會問你任何問題、沒有任何例外、沒有任何自付額,不需要衡量是你小孩吃得飽比較重要,還是你活得多久比較重要,而且如果任何不幸發生了,你的家人也不需要在你死後繼續付帳單。

    了解這樣的制度後,我覺得更加的疑惑,為什麼在美國,普遍的健保制度在政治上是這樣的一個燙手山芋?我聽到有一些論點說美國政府無法負擔,但目前英國花在健保上的預算是每人每年4000美元,但美國卻花了一萬美元。我也聽過一些政客所說不真實的、令人憤怒而古怪的宣言,如健保像「死亡陪審團」(death panels),他們大概是在現有醫療體系中有自己的利益,但他們所言的與英國享受過國民健保署服務的人所感受的卻完全不同。相反的,蓋洛普民調指出連續五年來,美國人對於健保制度最大的顧慮就是可使用性與可負擔性,有55%的人擔心這會成為太大的財政支出計劃。即使是最保守的統計下,每年都有上萬的美國人因為無法負擔醫療帳單而破產,而在英國,每年因為這樣破產的人屈指可數,或最糟的情況下,一隻手也可以數完。

    而這套體系是成功的,英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比美國長兩年。我不會假裝國民健保署就是醫療的烏托邦,我在英國當醫生的七年中,我知道這套體系結構性的缺乏資金已有多年,有許多人排隊等著接受醫療服務、許多醫院需要整修、許多器材需要更換,而許多醫生的眼袋大的就像皮革托特包一樣。醫院外面一小時的停車費比我一小時賺的還多,但這依然是個遠比美國現有醫療制度更好體系。

    國民健保署是一種承諾、一種保障,它一直為你著想不是因為你有錢或是你有對的保險,而是因為這是對的事。獲取國民健保署服務的唯一前提就是你需要它,而如果你不需要使用它的服務,你也可以睡得更好,知道你有這樣的保障。它是唯一你需要的保險,就像螞蟻卵湯(ant-egg soup)一樣,不要在你嘗試之前就說不。

    ©2019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ReplyDelete
  5. 藍弋丰/英國「佛系防疫」背後 千瘡百孔的醫療體系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681562

    ●藍弋丰/專欄作家,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從事翻譯、撰稿及圖文創作。

    英國首相強森宣布冠狀病毒應對策略是「六成國民染病」,消息一出,當然英國人民也多所議論,但是反應最激烈的卻是地球另一端的台灣,媒體立即譏笑英國為「佛系防疫」。

    英國「佛系防疫」 台灣輿論兩極化

    在防疫壓力下感到恐慌的台灣人民隨之起舞,竟有人痛罵別國領袖強森不負責任,只看左派媒體者,更奚落英國選出民粹領袖所以自滅。

    又有對台灣防疫感到自傲的台灣人,提出英國老牌國家已經過氣沒啥了不起,絲毫不自覺這簡直是中國文革時期的「超英趕美」論調。

    不多久,傳回新的消息,英國人民超自律,全都乖乖躲在家中,不像歐陸的德國或西班牙人民到處鑽漏洞,還要警察上街趕人。

    這時台灣又開始出現截然相反的論點,稱頌英國老牌民主國家的百年智慧,說強森「佛系防疫」其實是一場精心策畫的心理作戰,為了應付「刁民」習性,所以故意跟人民說國家不會救你,人民嚇壞了全部乖乖自律,這是馬基維利統治學智慧的表現,簡直神之傑作。



    當強森也宣布染病,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發展到極端,「佛系論」嘲笑強森「作法自斃」,「神之操作論」稱強森帶頭居家隔離,並且顯示輕症生氣勃勃,不妨礙處理國政,既安定民心,又確保人民乖乖待在家裡。

    同一個英國,同一個強森,同樣的事件,到了台灣,竟然有兩種天差地別的解讀。一個是智障到極點,一個是智慧到極點。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

    其實,當然兩種都是錯誤的,英國政府與強森鐵定不是智障,但也不是智慧到極點,更不是對人民搞「八奇領域」的算計。

    台灣人很容易陷入這種兩極化想法,或許跟升學主義掛帥,考試有標準答案產生的觀點有關:要不就是好,要不就是壞,好就是好到極點,是要學習的標準答案,壞就是笨到極點,是要避免的標準錯誤答案。

    這種極端觀點不只發生在評價英國防疫,過去也同樣發生在台灣人對政治人物或產業的看法,動不動就封神,或是打為惡魔。其實真相都不可能是這種兩極看法。



    ▲英國搭建國內首座野戰醫院,位於倫敦的「南丁格爾醫院」(Nightingale hospital)預計可以提供4000張床位。(圖/路透)

    英國看病不用錢 醫療不堪負荷

    要正確解讀英國為何「佛系防疫」,要從強森與英國醫療環境所處的情況開始了解,英國是採取公醫制度的國家,認為醫療是「人權」,其國家醫療保健體系(NHS,簡稱「醫保」)讓英國人大體上看病不用錢。

    任何人都能預見:沒有「使用者付費」的結果,就是需求無限上升,迎來無上限的經費膨脹,與無止盡的等待。

    2018/19年度英國醫保支出1,290億英鎊,2019-2020年度醫保開支預計,還要膨脹到1,340億英鎊。而英國政府2018年度總預算也不過8,420億英鎊。即使醫保開支已經如此驚人,面對無底洞般的需求,仍是捉襟見肘。

    在選舉期間,強森宣稱,在醫療領域,他的工作「就是讓你不用等三個禮拜才能看到醫師」,台灣人大概無法理解何謂「不用等三個禮拜」才能看到醫師。

    英國對900位家庭醫師(GP)的調查統計,英國非緊急病情的病人,平均要排兩週才能看到醫師。



    ▲ 英國看病不用錢,導致國民生病排隊要排兩三週。圖為英國搭建國內首座野戰醫院。(圖/路透)

    在大選期間,還發生了一齣醫療慘劇,一位體重過重女性在天寒地凍的路邊摔斷腿,由於體重過重家人無法搬動她,只能就這樣趴在路邊等待救護車。

    冬季是英國醫療需求大爆炸的時節,她在冷天中凍了6小時救護車才終於來到,送抵醫院時,她在醫院心臟病發而過世。

    這齣慘劇可以讓我們很快了解,英國醫保原本就已經完全不堪負荷的慘況。其實,整個大選期間英國兩黨的主要攻防戰場之一就是醫保,經過大選辯論的強森必然非常了解醫保的千瘡百孔,他提出增加注資,但表示這只是杯水車薪,最根本的改革,還是要納入「使用者付費」的精神。

    英國醫保長期需求爆炸,醫師工作量過大,薪水卻固定,其自然的結果就是醫護人員流失。

    2015年英國有28631位家庭醫師,如今只剩26958位,減少了約1700位,使得過去平均每位醫師每年處理1653位病人,如今上升到1721位。

    而其中有2%家庭醫師,甚至處理超過6000位病人,最高甚至有醫師一年處理1.1萬人。英國護士也是大量流失,以至於需要大量向海外徵募,使得脫歐問題對英國醫護人力產生嚴重干擾。



    ▲圖為英國搭建國內首座野戰醫院。(圖/路透)

    義大利採公醫制 醫護流失到鄰國

    此次發生嚴重疫情危機的義大利也是採取公醫制度,過去WHO(現在全球已經知道這組織的資訊有多不可靠)等組織評價義大利醫療數一數二,主要是看義大利人平均餘命等健康指標。

    殊不知,這是因為義大利陽光美、空氣佳、食物好、人民性格樂天,不是因為醫療有多好。其實在公醫制度下,義大利醫護長年來大量流失到待遇更佳的鄰國瑞士或德國,一旦傳染病來襲,即使想學台灣壓榨血汗醫護,也根本沒有足夠醫護能夠動員。

    千瘡百孔的英國醫療體系只能「佛系防疫」

    很不幸的,強森勝選後,還沒來得及提出如何為英國醫保納入「使用者付費」的改革方案,冠狀病毒疫情就已經來襲。

    想像一下你是強森,你手上的醫療體系,連平時正常醫療需求都已經無法承受,突然又來了傳染病緊急情況要處理,你該怎麼辦?

    醫保下千瘡百孔的英國醫療體系,是不可能做到像台灣這樣的全面圍堵,當然只能靠「佛系防疫」。這不是強森是智障,或是強森超級智慧算準人民反應,純粹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民選政府,很誠實地告知人民不願接受的真相。



    ▲ 英國人假扮灌木叢、垃圾袋溜出門。(圖/翻攝自推特)

    當政府誠實以告,人民得到正確資訊,當然就會自我負責。說起來,一個民主國家本來就應該靠每個人民個人的努力,而不是靠國家的專制權力來防疫。

    英國所展現的,並不是強森或是英國政府的「八奇領域」算計,而是純粹的人類的智慧:從漫長的歷史中,人類學到教訓,知道民主才是最有效率的制度。

    民主並非有投票選舉就是民主,或是人人只出一張嘴的言論自由就是民主。人人都有政治權力的同時,也都要為自己負起相對應的責任,才是真正的民主。

    台灣看英國佛系防疫,應該了解的是:首先,英國醫保的問題,台灣健保終有一天還是會面對,必須提早思考改革,不是每天靠寅吃卯糧、壓榨血汗醫護吃老本,恬然誇耀台灣健保「奇蹟」;其次,是了解老牌民主國家真正的優點在哪裡,不隨意因為不了解就把人當智障,但也不隨便造神。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全好全壞的是非題。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