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攸關競爭力,精神醫學的未來繫於能否吸引更多醫界的人才加入。近年來因為社會重視精神健康,精神醫療需求普遍不足,精神科因此成為醫學生的熱門選擇,吸引許多新生代的人才加入;在學術上,精神醫學是醫學領域中表現最頂尖的學門之一;在臨床上,精神科醫師強調生物心理社會心靈的照護,也漸成為醫院中被敬重、基層醫療中素質最好的專科。然而台灣醫療環境惡劣,反而更應該思考如何從新血中搶到更多的人才,創造好的訓練環境,來培養精神醫學界、仍至於醫界領袖,未來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到更多的資源,「自動少子化」長期而言終使精神專業被「邊緣化」。
精神醫療出現一股強大的力量,擔憂目前精神科健保給付不合理的低落,醫師太多會影響收入,甚至用丐幫分剩飯剩菜來比喻精神科的給付低廉,令人感傷。在不合理健保制度的惡劣環境下,醫學界擔憂目前健保給付不合理的低落,若醫師太多會影響收入,竟然以「自動少子化」來因應,因而推動訓練員額減量(即減少醫學生選擇精神科的機會)。在2011年前後,精神科醫師的「訓練員額」已因為精神醫學會的權力結構改變而大幅減量。
「員額突然減半」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值得憂心。其一、專科訓練員額採取「院院有獎」的因應,造成「醫學生最想申請的優良訓練機構」的員額都減半或減為三分之一(原本有一名名額的醫院總不能減成半個)。其二、醫學生無法進入一流訓練機構,不願到訓練較不足的精神訓練機構,人才外溢人才流失也是一大隱憂。其三、為了滿足不夠健全的訓練醫院,想要把擁有住院醫師當作人力使用、或滿足醫院評鑑時加分,這些現況對精神醫學界訓練人才的宗旨和使命,必然產生巨大的傷害。終究,聘用住院醫師的目的是栽培人才,而不是是當作人力來使用,更不是為了讓評鑑加分。
人才攸關競爭力,三星總裁名言:「一個天才可以養活百萬人。」有影響力才會有資源,才能免於變成丐幫分剩菜。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唯一能仰賴的資源就是人才,但卻不斷鎖國擋住國外人才進來競爭,讓進步的腳步停滯。精神科在不良的醫療環境下,其實更應該思考如何搶到最好的人才,並創造好的訓練環境來培養精神醫學界、仍至於醫界領袖。精神科醫師的員額可以減少,但其動機不該是出自壟斷心態,維護既得利益。員額的減少可能造成人才流失,但這也不一定是必然結果,問題是,若用分贓思考模式(院院有獎)來解決員額減少的問題,萬一有些訓練醫院並不能提供健全的訓練,或為了評鑑而招募不適合的住院醫師,恐相對造成精神醫界的退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