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2014

主辦第四屆國際身心介面研討會的心得

主辦第四屆國際身心介面研討會的心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身心介面實驗室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身心介面實驗室(Mind-Body InterfaceMBI-Lab),為了促進國際合作、提升國際知名度、並能讓台灣優秀學者及年輕人才有更多發表的機會,自2009年起籌辦一系列國際研討會。2014221-22日,我們延續身心醫學的主題,順利地在台中舉辦了第四屆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吸引近一百五十位國內及近六十位國外專家學者參加。

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近年來不僅吸引世界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之腦醫學及精神神經科學專家參加交流,近年來更榮幸地成為Psychoneuroimmunology Research Society (PNIRS),International Stress and Behavior Society (ISB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Fatty Acids and Lipids (ISSFAL) 合辦區域會議的據點。本會以多元的角度讓國內外專家共同學習討論,成功促進國際性合作交流。歡迎各位來共襄盛舉。

未來,我們希望能利用最少的資源,來規劃更精緻、深入的會議,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和台灣同仁互動、了解台灣同仁的學術成就、以利未來和台灣同仁接續「分享互惠」的合作。

籌辦國際研討會心得
MBI-Lab實驗室累積多年舉辦國際研討會的一些心得,整理並分享如下。
一、籌備的重心放在吸引優秀的國際青、中、壯年專家學者:這些學者專家已經擁有一定的學術基礎,只要有國際會議接受其投稿報告,就可以運用自已的經費來參與會議,主辦單位如果擇優再選出傑出論文,去除註冊費、再給一些travel award,他們都可以排好自己的行程,我們不用刻意接待。青中壯年的優秀學者更願意和台灣同仁互動、坐下來聽台灣同仁演講、站在壁報旁聽報告…。他們未來更有可能和台灣延續「互利型」的合作,甚至幫忙台灣年青人出國進修。反之,迷信太有名的大師級學者,很難招待,耗費同仁心力。大師們邀約太多,來去匆匆,也不一定真心珍惜我們的努力,有時甚至變成「崇洋倒貼(非分享互惠)型的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我們努力的重點會放在青、中、壯年有潛力的優秀學者及其研究團隊。
二、主辦單位要提早完成投稿、審稿、邀請的流程:優秀學者的行程多半忙碌,出國安排必須提早半年以上,所以學術審查一定要愈早抵定,提早半年寄出接受函及邀請函,讓對方安排經費和行程,他們接受來台的機會才會提高。確定的優秀報告者愈多,提高會議水準,就會相對提高吸引力,讓更多可能的與會者「提早」把會議時間排進自己的行事曆。
三、經費:辦國際會議的方式是和做研究計畫類似,是申請經費來執行。我們做研究,拿多少錢做多少事,錢多計畫就能做大,錢少計畫就做輕巧。同理,舉辦「國際研討會」已經不容易了,斥資、賠錢就做不下去了。政府和機構在「國際化、研究經費、學術投資、臨床給付」的資源是各自不同來源的,國際研討會經費不會排擠其他的經費,就算你不去拿,國科會、教育部、國衛院也不會補成研究經費、健保費或獎勵金。然而,申請研討會經費多在半年以上準備,一定需要提前準備與規劃。
四、國際化需從平時的學術活動做起:我們為了讓MBI-Lab的同仁更習於國際交流,所以招收了外藉學生和博士後研究員,讓開會儘量以英文討論。此外,藥廠常常邀請一流的學者來台,但因為台灣搭配的報告者多以中文報告,外國人無法了解,所以也不能怪他們「輪到演講才來,講完就走」,和台灣同仁沒有互動。台灣利用舉辦國際會議來促進國際化,而如果要提高國際互動交流,台灣學者一定要多報告、報告內容不能太差、而且多把握機會用英文報告。大家要多支持這種改變,不要把這種作法說成崇洋。
要不要爭取舉辦國際研討會?以韓國為例
最近在論壇上,台灣精神醫學的先進們為了要不要辦World Psychiatry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gressWPAIC)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以個人近來參加及舉辦國際醫學研討會的經驗認為,正反意見都很有道理。辦的好,確實有助於促進國際合作並提升台灣的國際知名度,把優秀的台灣優秀學者及年輕人才推銷出去;辦的不好,就會「斥資賠了大筆經費、對台灣學界沒有實際貢獻、像其他學會只滿足了少數人的大頭病、錯誤決策的後果卻要所有學員來承擔…」。然而,我個人仍然認為:記取其他學會失敗的經驗,如果有機會,台灣應該還是要辦!我以這幾年和韓國友人合作和參與協助韓國學會為例(簡摘自學會通訊第3111期:第十九頁):
1.   韓國這幾年來積極爭取世足、冬奧、奧運舉辦權,而他們在學術領域同樣善於爭取機會,大量累積舉辦國際會議經驗,快速提升實力及影響力。綜觀台灣舉辦國際會議的機會本來就遠少於日、韓,現在更落後大陸、香港、新加坡,顯示出台灣的影響力正逐漸衰退。我們還在討論辦不辦,上述各國已經多次興辦高於WPAIC等級的會議了。
2.   掌握學會政治及財務資源者,常常不等同於學術成就傑出者,而舉辦一個成功的大型國際會議,兩者缺一不可。若僅具有行政能力及財務資源,會議必然華而無實;若缺乏行政及財務資源,學術會議則易鬆散泠清,流於孤芳自賞。個人近年來參與韓國醫界及學術界舉辦的數次會議,對於他們能克服同行相輕的障礙,協力為其學會爭光,展現韓國國力的決心,感到十分佩服。相對於台灣有些學會辦國際會議,派系界限太清楚,很多高手都沒有足夠的貢獻,更別提跨領域專家的投入。台灣的舉辦大型國際會議的經驗或許不足,但台灣較有力學術部分也不夠發揮。
3.   韓國人在提攜後進,培養人才方面的努力,令人敬佩。以去年首爾PRCP大會為例,韓方爭取到主辦權並且在科學委員會中占多數席次,他們便盡量安插韓國學者加入每一個專題研討會擔任主席或演講者。雖然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水準不一,但站在提攜後進、培養人才的角度,他們很成功地運用機會讓新人發聲並累積經驗。
「影響力」的迷思?
有些主辦單位迷信名牌(諾貝爾獎、學術大師、藥廠名嘴…),提供商務艙、五星飯店招待,那不是「影響力」,那是金錢財力,說不好聽一點,頂級的招待行程,只怕來者未必是真正能提供滋養台灣學術的大師。反之,主辦團隊的委員們若能利用個人專業領域的網絡和既有研究的合作關係,邀請外國學者投稿、增設論文投稿獎項補助、或籌組 satellite symposium來把國內、外中壯年的優秀學者聚集來交流,逐年耕耘灌溉,那才是真正國際會議能帶給台灣的影響力。
註冊費、旅費那麼貴,什麼人會來參加:
學會會議簡單分為兩種:第一、學術導向的精神醫學會議,例如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年會、美國生物精神醫學會年會、歐洲精神神經藥理學年會。這種會議的與會者很多元化,除了專家學者上台娛樂大家,更多的是想要吸收新知的同好。醫學這種專業,不管你在那裏工作,骨子裏還是一個科學家,對學術導向的醫學會議仍有一絲響往。所以,有些人靠研究計畫或醫院機構補助、有些人靠藥商補助、有些人靠大會提供的travel award,也有些人「天人交戰」後從自己荷包拿錢出來「自費」參加。主辦這類的會議,吸引國外菁英來台,介紹台灣的菁英出去,比較能產生國際性的影響力。
第二、學分導向的年會,例如台灣精神醫學會年會、美國精神醫學會年會,目的是讓偏遠地區的同仁有效率取得足夠的教育學分,這類聽眾不想聽太基礎的報告,最理想的是有知名專家學者能深入淺出,跨領域帶進最新最炫的新知,最令人厭煩的就是在台上自說自話、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究(不一定很老)。這種會議註冊費再高,一定有「自費」市場(套一句在會場最常聽到的comment:買學分,賺新知!)。
由於機構或研究單位補助報告次數有限,國際的與會者都會挑選每年要參與的會議,考慮因素包括:國際合作、邀請者的交情友誼、會議品質、旅遊吸引力…。大家千萬不要說台灣不好玩,台灣只是不方便外國人玩,如果藉著來開會又有朋友帶領,來過台灣的朋友,大家都超想再來。其實,很多比較活躍的專家學者常常出國開會,AmsterdamViennaParisNew YorkTokyo…一線大城市早就去過好幾次,他們就是會對台灣有興趣。此外,國際藥廠也會帶進一批與會者,為主辦單位繳進大筆報名費(這批與會者不但不覺得註冊費很貴,有時更是「慷慨地」沒有出席開會)。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旅遊資訊做好,讓國際人士及藥廠願意帶客戶來台灣開會,這也是一個重要來源。
值得一題的是,年輕醫師有時候沒有研究經費或藥廠贊助,但會透過投稿研究報告,得到大會提供的travel award(大約是去除註冊費後再給500~1000美元)。我們如果主辦國際會議,一定要多花這個錢,來選擇有潛力的各國年輕人才,來和台灣同仁建立情誼。
結語~給MBI-Lab實驗室同仁的一段話
給親愛的MBI-Lab同仁:「從這次會議的籌備到完成活動,看到大家努力完成任務,在專業學識上和人文素養上都大有進步,而且做的一次比一次更好。然而,有些同仁在與會態度的積極性上,我仍覺得有進步的空間。其實,就算自己花錢出國開會,也不一定有機會和這些高手、學者或未來的大師有怎麼近距離的認識和學習,更難得能建立私人友誼。會議辦了、講者來了、禮物、社交行程也都準備好了,千萬不要害羞,千萬不要總是躲到後面去。」
「令我很欣慰的是,每一屆與會而結交的友人,離開前都會跟我說:「I hope to host every visiting researcher and trainee from the MBI Lab in the future」。這正是我們想要結交的國際朋友!感恩、互助、互惠的國際友人和合作夥伴!實驗室資源很有限,我們都希望用在對同仁未來前途有幫助的方向,所以,請大家一定要把握機會,更積極主動。做研究,不是只有實驗技術重要,責任感、積極主動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網頁:


中國醫訊連載: 



1 comment:

  1. 來自與會者的回應:

    “…I hope to host every visiting researcher and trainee from the MBI Lab in the future!” (Dr Yutaka Matsuoka and many others)

    ‘I had a marvelous time. It was a nice meeting and I am sure we will meet again…..’
    From Professor Sultan Darvesh, Dalhousie University, Canada

    ‘I did very much enjoy my stay in Taiwan. …..As we have common research interests, it would be great if we could collaborate on a research project.’
    From Professor Katherine Aitchis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It was a wonderful symposium, and thanks for the great organization.’
    From Professor Aye Mu Myint, Psychiatric Hospital, LMU, Germany

    ‘It was a great meeting and you were fantastic hosts!’
    From Professor Günter Paul Amminger, Medical University Vienna, Austria

    ‘I'm already looking forward to visiting Taichung next year!’
    From Dr Kei Hamazaki, National Center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Japan

    ‘I appreciate the coordination and hard work of students and staffs behind the success of the symposium. Wish to proceed the same for next upcoming year with more new topics.’
    From Dr Mahalakshmi Palani, Mind-Body Interface Lab Postdoc from India

    ‘I´m grateful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be in the symposium. I heard from some participants and speakers, they appreciated it too and felt good and more than welcomed here in Taiwan……Every little detail was done perfectly and with passion and from the heart. And that is why this symposium was very successful!’
    From Dr Ivana Kormanikova, a graduate student from Slovakia

    ‘In the long road to become clinically competent, opportunities like Mind-Body Interface Symposium are quite rare and very significant……. It’s a great example of how World collaboration can support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psychiatrists and benefit indirectly the clinics they are working for….’ (Anonymous)

    ‘Many people push, support & working on-the-spot, just completed this perfect symposium……’ (Anonymous)

    ‘Brilliant speech by foreign and domestic scholars. I gained a lot from it. Thanks and more !!!’ (Anonymous)

    ‘Great event!’ (Anonymous)

    ‘Excellent event with a lot of stimulating discussion! Good to have researchers with a wide variety of topics related to the main theme…………’ (Anonymous)

    ‘The program, overall, was well organized and satisfactory. A moderate amount of student involvement. Great job!’ (Anonymous)

    ‘I enjoyed the visit to Taichung greatly - and indeed look forward to the next time…… As we have common research interests, it would be great if we could collaborate on a research project.’ (Anonymous)

    ‘Thank you for the most exciting symposium ever with all interesting hot topics about mind and body. Very informative speech by the speaker…..’ (Anonymous)

    “演講辦得很好, 邀請的講師專職領域也都很全面,可以吸收到各領域的知識…….” (未署名)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