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4/2021

自律神經是大腦健康的介面 — 心律變異指標在身心保健的重要性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二十一世紀的健康觀念,不是「沒有病就滿足了?」現在很多複雜疾病,診斷之後的治療效果都並不理想。所以,什麼是壓力症候群的生物指標?如果你覺得「我都很好,為何要定期健檢?」,或者有家人或朋友對你說「我都不舒服,也檢查不出病因?」那麼壓力症候群和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就是重要的因素。

下面這些經歷,你有過嗎? 1. 不論忙或不忙,睡得多或少,總是感到很疲倦? 2. 注意力一直無法集中,腦子里雜念叢生? 3. 總是感到焦躁不已,一直放鬆不下來? 4. 經常混亂拖延,感覺做事效率低下? 5. 因為某些人際關係、感情關係而陷入焦慮? 6. 壓力山大,脾氣浮躁,因為心裡藏匿的事情而變得敏感、焦慮、甚至有抑鬱傾向? 7. 我全身都不舒服,也檢查不出病因?


心理病痛的前兆,我們的身體聽得見


所幸心理的病痛,我們的身體聽得見。源於演化的生存機制,壓力和精神疾病會激發生理的反應,因此多數的身心症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都會有很多的找不到器官異常的身體症狀,就是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是壓力影響大腦健康的介面本講座討論如何利用自律神經的檢查,來反應交感、副交感、自律神經的抗壓功能;進而利用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和平衡的練習(例如練習正念和冥想),則可以用來提高自己的抗壓性及心理韌性 resilence,達到預防身心疾病,保健大腦的目的。


HRV做為自律神經功能指標的限制如下:(一) 影響因素過多過為複雜,因此不應做為獨立的診斷或評估工具,一定要配合臨床的表現和其他實驗室的檢查來做判讀;(二) 敏感性遠高於特異性,因此在預防保健的應用價值高於重症或多重合併症;(三) 持續追蹤之指標變化的重要性高於單一觀察點的意義。因此,適合用來做為主要疾病治療前後之自律神經變化的療效評估;或者做為定期健檢的追蹤資料。

大腦是調控自律神經平衡的主機。首先介紹焦慮症、憂鬱症的神經回路,現在越來越多研究證明,焦慮症、憂鬱症在特定的腦區以及連結有顯著的異常。其中對於情緒和壓力刺激的腦區過度敏感,以及控制情緒的腦區不足有強烈的相關性。另外更新研究也發現,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過度活躍、以及 Salience network (SN) 無法平復,造成 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 (CEN) 的功能不足,也有很重要的角色 (自律神經失衡的水龍頭)。


慢性疼痛而焦慮、恐慌和憂鬱,都和情緒和壓力刺激的腦區異常有關,再加上一系列生活型態失調和環境情境的制約反應,加重了自律神經失衡的惡性循環。


反之,日常生活中健康的飲食型態、運動習慣、壓力管理、規律坐息、或支持性社交人際關係...等,對於改善自律神經失衡都有正面的幫忙。以正念冥想為例,穩定了自律神經失衡的腦區,從源頭來改善所有身體和生理疾病的危險因子。


在生病不生病中間,我們「能否發現、如何發現、何時發現」身心疾病,已經不再是是非對錯那麼絕對的問題,而是風險管理和投資報酬率的問題。忽略平日的保健固然不足取,過度強調風險而投入過量的時間和資源也會變成另一種壓力。希望今天的演講之後,大家可以快快樂樂的工作和生活,並適度地重視並照顧到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