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訊報導:http://61.66.117.10/cmuh/epaper/89/57-58.pdf
國科會99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獎名單揭曉,中國醫藥大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蘇冠賓致力『解碼憂鬱症病因』具傑出貢獻榮獲殊榮。
獲獎的蘇冠賓博士近十年來致力於憂鬱症治療之研究,利用天然營養物質—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縮寫n-3 PUFAs,俗稱深海魚油)—找到治療憂鬱症「有效且安全的新療法」,更結合在分子生物學及基因遺傳學的專長,進一步探究脂肪酸和發炎作用的關聯,找尋憂鬱症與其他疾病發生之關聯,藉以解碼憂鬱症病因。

憂鬱症的治療要能有所突破,絕不能忽略探討「致病機轉」的基礎研究;蘇冠賓醫師難能可貴的不僅發現具實用價值的臨床研究的傑出成果,更能深入探究憂鬱症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並提出病因及治療上之創新見解。他利用動物模式發現「以餵食提高腦中n-3 PUFAs可以預防大鼠在游水壓力中所誘發之類似憂鬱行為」。利用BV-2 microglial cells的細胞模型首度發現heme oxygenase-1(HO-1)在憂鬱症的分子機轉中之重要角色。此外,蘇冠賓醫師結合了台灣在肝炎研究上的傳統,利用「C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擾素-α治療時誘發之憂鬱症」為模型,首度發現了n-3 PUFAs及其兩個代謝酵素—Phospholipase A2(PLA2)及cyclo-oxygenase-2(COX2)—在憂鬱症病因上的重要性,這項研究也間接證明憂鬱症之身體化症狀(如頭痛、疲勞…等)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所導致的sickness behavior有所相關。
近年來,這一系列具系統性、前瞻性的憂鬱症研究,使得蘇冠賓醫師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年輕學者,不僅論文發表在重要的期刊,更榮獲國內外精神醫學、神經科學及營養學界重要研究獎項之肯定,包括2006年「保羅.楊森論文獎」、2006及2008年歐洲神經藥理學會論文獎、2008年「英國精神藥理學會Robert Kerwin論文獎」及「張文和教授研究論文獎」、2008及2009年「美國國家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研究聯盟」頒發美金六萬元的年輕學者獎、今年的世界脂肪酸研究學會的年輕學者獎…等,如今更榮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之肯定。
獲得吳大猷紀念獎對個人與團隊的研究是肯定也是鼓勵;蘇冠賓醫師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陪伴、恩師的指導與引領、以及好友及同仁們的付出與容忍、同時感謝國科會連續十二年的計畫支助,使其能有充足的經費延續研究工作。未來在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2009-2012)及跨領域整合型計畫(2009-2012)的補助下,蘇冠賓醫師將與身心介面實驗室(MBI-Lab)的研究團隊,繼續探索憂鬱症病因及治療上的重要議題。
行政院國科會為培育國家未來學術菁英,並紀念吳大猷先生對科學與技術發展之貢獻,特別設置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每年每學門遴選一名,共三十五名四十二歲以下副教授、副研究員或以下職級給予獎勵,為國科會對年輕研究員學術成果肯定的最重要指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