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3/2025

《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的殘酷青春與數位疫情的警示

《Adolescence 混沌少年時》觀影評論:一鏡到底的殘酷青春與數位疫情的警示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Netflix 推出的英國迷你影集《Adolescence》(中文譯名《混沌少年時》 ),以其大膽創新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引人入勝的緊湊懸疑故事、以及對數位化童年議題的深刻探討,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本劇講述13歲少年傑米因涉嫌謀殺同校女同學而被捕,隨著劇情發展,逐步揭示悲劇背後的動機與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


數位化童年和精彩故事的特色題材


《Adolescence》的故事並非傳統的「誰是兇手」,而更著重於「為何發生」。透過四集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一小時單鏡頭敘事,觀眾如同身臨其境地觀察傑米被捕後的家庭、學校、審訊以及心理評估等不同場景。編劇Jack Thorne和Stephen Graham巧妙地將青少年在網路社群環境下所面臨的壓力、霸凌、同儕關係、性別認同,以及新興的網路次文化等議題融入劇情之中。



劇中深刻描繪網路次文化及其對青少年思想的侵蝕。透過凱蒂在 Instagram 上使用Emoji「紅色藥丸」、「爆炸」以及「100分」等社群暗語,嘲諷傑米是「Incel, Involuntary Celibate 非自願單身」,引發網路酸民一起對他「霸凌」,揭示了當代青少年使用加密語言(encrypted language)來傳遞訊息、建立身份認同和表達立場 。這些看似無害的表情符號,在特定的網路社群中卻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含義,公眾人物在「男權之圈」散播的厭女情緒和扭曲的男性氣概觀念,對青少年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

  

數位疫情下的青少年悲歌(以下劇透讀者自行斟酌)


本劇不僅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抓住觀眾目光,更深刻地探討了當代青少年在數位化環境下成長所面臨的困境,而這些困境與我最近發表的論文中 (Su.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25 March, In Press),提出的「數位疫情毒性機制」有著深刻的共鳴:

(Su.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25 March, In Press)

一、AI 演算法的情緒觸發與負面內容放大:儘管劇中並未直接呈現 AI 演算法如何運作,但網友在 Instagram 上對傑米的負面標籤,以及「Incel」等負面意識形態在網路社群中的快速傳播,都暗示了演算法可能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放大具有爭議性和負面情緒的內容,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被推文並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


二、惡意使用者的網路霸凌與有害意識形態傳播:網民在社群媒體上使用帶有負面標籤的表情符號來嘲諷傑米,以及同學們之間可能的議論和排擠,都屬於新型態的網路霸凌。z世代的霸凌和傳統「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惡霸有極大的差異,從第二集中警探因兒子亞當不忍心爸爸像無頭蒼蠅辦案,才了解青少年在 Ig 上使用表情符號的暗語,這些符號在成人眼中看似無害或好感,但在特定的網路次文化中卻承載著複雜且往往負面的含義。劇中未強調匿名性,但網路環境的特性使得個體在線上互動時可能更加肆無忌憚,更容易發表攻擊性言論或參與霸凌行為,這也加劇了數位環境的毒性。


三、心理健康問題未被察覺的使用者無意間助長毒性環境:劇中只是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看似無害言論的青少年,可能完全未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潛在傷害。這種缺乏同理心和對網路言論後果的忽視,在數位環境中卻可能累積成巨大的毒性,對心理脆弱的個體加深孤立和負面情緒。在數位環境中,負面同儕影響更容易擴散,這可能會加劇青少年的心理危機,甚至增加自殺和自殘的風險。劇中雖然聚焦於暴力行為,但其心理根源與這些風險因素密切相關。



不可思議一鏡到底的拍攝技術


《Adolescence》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便是其一鏡到底拍攝技術。每一集長達約一小時的劇情,都由一個不間斷的鏡頭完成,這不僅對導演Philip Barantini的調度能力、攝影團隊的技術水平,以及所有演員的臨場反應和演技,都具有極高的挑戰性。這種拍攝方式營造了極度的真實感和沉浸感,觀眾彷彿置身於故事場景之中,直接感受到角色們的情緒波動和壓力。


尤其在第二集中,劇組更是運用了Drone shot(無人機拍攝)的創新手法,鏡頭從學校的一名學生跟隨至交通號誌,然後無縫切換至無人機,橫跨整個小鎮到達謀殺現場,最終平穩地降落並過渡到主角臉上的動人的特寫演出。這一精湛的技術運用,不僅展現了劇組的創意,更巧妙地將不同空間和敘事線索連接起來。心理學家和小主角在第三集中一鏡到底的心理側寫和鑑定過程,這種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趨使演員全情投入,情感的累積和爆發更加自然和真實。



演員精湛的演技


本劇短短四集,每集從不同角度切入,逐步揭示事件的真相,給多位角色絕佳的機會,每一位也都針對角色的內心和情緒轉變做出極為細膩的詮釋。同時擔任主角和編劇的Stephen Graham是英國最好的男演員之一,在本劇的動人演出相當傑出,最後一幕尤具感染力。


特別更令人驚艷的是15歲的小主角Owen Cooper,他的角色在劇中展現出暴衝行為、對他人權利的漠視、面對指控時缺乏悔意或同理心,而在與臨床心理學家互動時表現出的激烈情緒波動、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以及對被遺棄的恐懼,顯露出潛在的B類群人格障礙特徵等...,在小主角演譯下可謂出神入化。這是他第一次的銀幕演出,而且在份量最重的第三集雙人劇,據說是本劇最早拍的一集,也就是說,Owen Cooper第一次在鏡頭前的亮相,就直接挑戰難度超高的角色,而且是表現完美的天才封神之作了。



《Adolescence》是一部極具力量和啟發性的影集。它不僅以創新的拍攝手法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沈重故事,更深刻地揭示了數位化童年所帶來的挑戰和風險。透過這部劇,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我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數位疫情」的毒性機制,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為。這部劇的成功,也再次提醒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數位環境,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免受網路世界的負面侵害。正如劇集所展現的,青少年問題是複雜且多層次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科技平台的共同關注和積極應對。


19/03/2025

社群媒體的暗黑魔法:揭開數位疫情對年輕人的危害

 社群媒體的暗黑魔法:揭開數位疫情對年輕人的危害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各位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和神經科學的教授蘇冠賓醫師。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個我們這個時代正在悄悄蔓延,而且對我們年輕一代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現象,我把它稱之為「數位疫情」 ...。

大家想想,現在的孩子們幾乎是伴隨著手機和社群媒體長大的,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以手機為本位生活型態」...。這些數位平台背後,常常有著利用人工智慧(AI)演算法來抓住我們眼球的機制,它們很擅長觸發和放大我們的負面情緒,像是仇恨、恐懼、嫉妒還有歧視等等 ...。這樣長期下來,年輕朋友們的身心靈都會受到不良影響。像是網路霸凌,因為網路的匿名性,讓它變得更加猖獗,也直接導致了憂鬱症、焦慮,甚至可能出現想不開的念頭.... 而且,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還會影響睡眠、讓人變得不愛運動,連帶身體健康也會出問題。這種情況,是不是很像病毒的傳播,悄悄地「感染」了我們年輕人的心靈和身體呢?

這個表格是在說明「數位疫情」的傳播途徑,有的是AI在背後推波助瀾,有的是壞人在故意搞破壞,有的是大家不小心互相影響。首先是「AI演算法」。你想喔,那些社群軟體不是很愛推播東西給你嗎?它們的AI就會故意挑一些容易讓你激動的內容,像是會讓你很生氣或是很害怕的那種。這些演算法就像一個看不見的手,在背後操控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什麼、注意到什麼。而且啊,AI還會把你困在同溫層裡,你一直看到的都是跟你一樣想法的東西,這樣就比較難聽到不同的意見 。更糟糕的是,壞的東西好像更容易被大家看到 。AI還會用一些小技巧,像是你按讚或收到通知的時候,就會讓你一直想用手機,這不是很像我們會對某些東西上癮嗎 ...?這樣下來,年輕人就很容易焦慮、憂鬱、覺得孤單,想法也會變得比較死板,而且還會對立,覺得別人都跟自己不一樣,對別人的同理心也會變差...。最可怕的是,還會讓人對網路越來越依賴。

Su KP. The CORE Solution: Protecting Youth Mentle Health from the Digital Pandemic.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In Production. DOI: 10.1111/pcn.13816

再來是「惡意使用者」。這就不用多說了吧?網路上就是有些人很壞,會故意去霸凌別人,講一些很難聽的話,或是散播一些很極端的思想。更可怕的是,還會有壞人假裝是好人,去騙那些比較單純的年輕人,做出一些很可怕的事情。這些都會對年輕人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可能影響到他們現實生活中的安全。

最後一種是「有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使用者」 。有時候有些人自己心情不好,但是他們可能沒有發現,或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就會在網路上亂發洩情緒。他們可能沒有想到,自己講的那些話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而且在網路上,負面情緒很容易被放大,如果剛好有其他心情不好的人看到,可能就會互相影響,變得更糟。特別是青少年之間,如果有人有自殺或自殘的想法,在網路上又看到類似的資訊,就很容易被影響,做出不好的事情...。

面對這個「數位疫情」,我們該怎麼辦?最近有學者提出的「風險評估鏈(CORE)」架構,我覺得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很有希望的方向。這個CORE架構,從不同層面提出了應對策略。首先是「普遍性風險緩解」。這需要我們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跟資訊科技專家一起合作,從訓練AI的資料源頭就要把關,清除掉那些可能有害的資訊,同時也要呼籲政府制定更嚴格的規範,並且提高AI的透明度;再來是「情境特定風險緩解」,針對一些敏感的議題,像是心理健康、自殘等等,我們需要更強的過濾機制和明確的使用者規範,避免假消息或惡意資訊的散播,保護我們脆弱的年輕使用者;第三個層面是「使用者特定風險緩解」,這部分強調AI在跟使用者互動時,要避免強化他們的負面想法或讓他們產生依賴性。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提升年輕人的媒體識讀能力和心理韌性,讓他們有能力判斷網路上的內容、了解那些具有說服性的數位手法,並且學會管理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最後一個是「使用者情境特定風險緩解」,這要求我們制定更完善的倫理準則,確保AI的互動是負責任且具有同理心的。同時,也要建立起危機介入或自殺防治的機制,就像我們對傳統媒體一樣。

我相信,透過像CORE這樣的架構,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讓科技不再是危害我們年輕人心理健康的兇手,而是能夠真正促進他們身心發展的好幫手。這就像我們在疫情期間要戴口罩、勤洗手一樣,在網路世界裡,我們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方法。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包括心理健康專家、電腦科學家、老師、家長還有政府,大家一起打造一個對年輕人身心健康更有益的網路環境。這樣,科技才能真正幫助我們的下一代,而不是害了他們。





MBI團隊在以數位表徵與大型語言模型於憂鬱症精準醫學的應用

MBI 團隊在以數位表徵與大型語言模型於憂鬱症精準醫學的應用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隨著數位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結合數位表徵與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的精準醫療應用逐漸展現出其革新潛力,特別是在憂鬱症的診斷與治療中。憂鬱症作為全球主要的健康挑戰之一,迫切需要創新解決方案以提升現有治療的效率與效果。蘇冠賓教授及其領導的身心介面實驗室,針對「數位醫療在憂鬱症精準醫學的應用」​有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未來並聚焦於整合數位表徵與大型語言模型的線上​日​數位化治療(​e.g. iCBT),結合台灣豐富的臨床數據與先進AI技術,提升憂鬱症治療效果並減輕醫療系統負擔。以下總結MBI團隊五篇相關研究,展示AI在精神醫學應用中的潛力與挑戰。

​團隊在一篇回顧探討ChatGPT在精神醫學中的應用,包括醫療記錄處理、臨床溝通及研究分析。研究指出,結合情感辨識與行為分析技術,ChatGPT有潛力發展為全自動心理治療工具,提升診療效率並提供個人化體驗。然而,數據隱私與倫理問題仍需解決,未來需針對臨床需求進一步優化技術​ (Cheng et al., ​PCN 2023)。大型語言模型(如 GPT-4)具備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能自動生成人性化對話內容,並且已在多項研究中展現出輔助臨床診斷、健康教育及個性化治療的潛力​,例如我們研究比較GPT-4、Bard與Llama-2在台灣精神醫學執照考試及臨床診斷中的表現。GPT-4不僅通過考試,且在病理生理學與精神藥理學領域表現優異,診斷準確性接近資深醫師。此結果驗證LLMs在醫學教育與臨床實務中的價值,為智能輔助診療奠定基礎,並提示結合實時數據可進一步提升決策效率​​ (Cheng et al., ​JMIR 2023)。

團隊也評估ChatGPT生成基礎研究摘要的品質,發現結構化摘要在完整性與條理性上接近人類水準,但非結構化摘要易出現錯誤結論​ (Li et al​. PCN 2024)​;另一篇則深入分析ChatGPT生成的精神醫學摘要與人類撰寫的差異​,發現結構化摘要在邏輯性與清晰度上表現出色,但非結構化摘要品質稍​為不足 (Hsu et al., ​Psych Res 2024)。​團隊更利用機器學習分析omega-3脂肪酸對基因表達的影響,發現其顯著調節神經營養因子與MAPK信號通路,支持其在心理健康介入中的作用。研究展示機器學習在高通量數據分析中的優勢,為營養基因組學與個人化治療開闢新路徑​ (Shityakov et al., 2020)。

MBI團隊的研究顯示,數位表徵與LLMs在憂鬱症精準醫學中具有廣闊前景,從診斷輔助、教育支持到治療個性化均展現潛力。計畫擬開發的線上CBT系統將整合這些技術,利用台灣臨床數據,提供精準治療方案。然而,技術正確性、倫理規範與臨床實用性仍需突破。未來,團隊將致力於優化模型、驗證臨床效果,並推動AI在精神醫學的全面應用,為患者帶來更高效、可及的心理健康照護。

研究論文簡述

1. Cheng et al., 2023: ChatGPT 在精神醫學的現狀與未來

該回顧文章詳細探討了 ChatGPT 在精神醫學領域的多種應用場景,包括醫療記錄處理、臨床溝通及研究數據分析等。文章特別強調未來若能結合情感辨識、行為分析與個性化數據處理技術,ChatGPT 將有可能發展為全自動心理治療系統。這不僅將提升臨床診療效率,還能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治療體驗,對精神醫學的數位化轉型具有深遠影響。文章還提出了在臨床應用中需要解決的核心挑戰,例如確保數據隱私與倫理合規性,並建議未來結合實際臨床需求進行技術改進。

2. Li et al., 2024: LLMs 在台灣精神醫學執照考試與臨床鑑別診斷中的表現

本研究對 GPT-4、Bard 和 Llama-2 在台灣精神醫學執照考試與臨床鑑別診斷的表現進行了詳細比較。GPT-4 是唯一通過考試的模型,並在臨床診斷中展現出接近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的準確性。特別是在「病理生理學與流行病學」及「精神藥理學與其他治療」領域,GPT-4 顯著領先其他模型。此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驗證了大型語言模型在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中的潛力,為人工智慧在專業醫療領域的應用開創了新可能。研究還強調了 LLMs 在提升臨床決策效率與診斷準確性方面的應用價值,並指出進一步結合實時數據的可能性,為智能輔助診療工具的發展奠定基礎。

3. Cheng et al., 2023: AI生成與人類撰寫摘要在基礎研究中的比較

該研究全面評估了 ChatGPT 在基礎研究摘要生成中的表現,著重於品質、相似度及正確性等方面。研究發現,結構化摘要在條理性與資訊完整性上與人類撰寫相差無幾,但非結構化摘要的品質仍需改進。此外,部分 AI 生成的摘要中出現了不正確的結論,表明目前的模型仍存在精度上的挑戰。該研究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展示了 AI 工具在科學研究中的實用性,還為改進模型的訓練方法提供了依據。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未來的 AI 工具有望在基礎研究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處理大規模數據和生成精確總結方面。

4. Hsu et al., 2024: AI生成與人類撰寫的精神醫學研究摘要的比較研究

該研究深入探討了 ChatGPT 生成摘要與原作者摘要在多個層面的差異,包括內容品質、正確性及與原文的相似度。研究結果顯示,AI 生成的結構化摘要在邏輯性與表達清晰度上接近人類撰寫,但在非結構化摘要中表現略遜一籌。此研究的重要性在於揭示了人工智慧在精神醫學資訊處理中的潛在價值,尤其在提高醫療工作效率方面。特別是在臨床實踐中,AI 能快速生成有助於決策的高質量摘要,顯著減輕醫療專業人員的負擔。同時,此研究也揭示了 AI 工具在學術與臨床應用上的潛在局限性,並強調未來需要進一步提升其正確性與應用穩定性。

5. Shityakov et al., 2020: 機器學習與PUFAs基因表達分析

本研究採用機器學習技術,探索 omega-3 脂肪酸對基因表達的影響,並構建了基於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的分析框架。研究結果顯示,omega-3 脂肪酸顯著改變了神經營養因子及 MAPK 信號通路相關基因的表達,進一步支持了其在神經與心理健康干預中的潛在價值。研究還強調了機器學習在處理高通量基因組數據中的獨特優勢,能快速篩選出關鍵基因並進行功能分析。此成果為營養基因組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堅實基礎,也顯示了數位工具在個性化健康干預中的廣泛應用前景。

REFERENCES:

Hsu TW, Tseng PT, Tsai SJ, Ko CH, Thompson T, Hsu CW, Yang FC, Tsai CK, Tu YK, Yang SN, Liang CS, Su KP. Quality and correctness of AI-generated versus human-written abstract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 papers. Psychiatry Res. 2024 Nov;341:116145. doi: 10.1016/j.psychres.2024.116145. Epub 2024 Aug 17. PMID: 39213714.

Cheng SL, Tsai SJ, Bai YM, Ko CH, Hsu CW, Yang FC, Tsai CK, Tu YK, Yang SN, Tseng PT, Hsu TW, Liang CS, Su KP. Comparisons of Quality, Correctness, and Similarity Between ChatGPT-Generated and Human-Written Abstracts for Basic Research: Cross-Sectional Study. J Med Internet Res. 2023 Dec 25;25:e51229. doi: 10.2196/51229. PMID: 38145486; PMCID: PMC10760418.

Cheng SW, Chang CW, Chang WJ, Wang HW, Liang CS, Kishimoto T, Chang JP, Kuo JS, Su KP. The now and future of ChatGPT and GPT in psychiatry.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3 Nov;77(11):592-596. doi: 10.1111/pcn.13588. Epub 2023 Sep 11. PMID: 37612880; PMCID: PMC10952959.

Li DJ, Kao YC, Tsai SJ, Bai YM, Yeh TC, Chu CS, Hsu CW, Cheng SW, Hsu TW, Liang CS, Su KP.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ChatGPT GPT-4, Bard, and Llama-2 in the Taiwan Psychiatric Licensing Examination and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with multi-center psychiatrists.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4 Jun;78(6):347-352. doi: 10.1111/pcn.13656. Epub 2024 Feb 26. PMID: 38404249.

Shityakov S, Chang JPC, Sun CF, Guu DTW, Dandekar T, Su KP.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and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duced by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Current Chinese Science 2022; 2(2): 118 - 128. DOI: 10.2174/2210298102666220112114505




05/03/2025

突破傳統:營養醫學如何重塑憂鬱症的治療模式

Redefining Depression Care Through Nutritional Medicine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很榮幸受邀擔任《精神醫學年鑑》(Psychiatric Annals)特刊的客座編輯,與精神醫學的工作者分享我們團隊多年來在營養精神醫學的轉譯研究和臨床推動的工作和成果。本期特刊匯集了五篇論文,涵蓋了營養精神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創新概念,希望能為精神照護帶來新的啟發 (https://journals.healio.com/toc/psych/55/2)。以下簡要總結各篇論文的重點:

I'm excited to share a special issue of Psychiatric Annals that I had the honor of guest-editing! This collection dives into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nutritional psychiatry, exploring how what we eat impacts our mental well-being. As you know, this is a topic I am passionate about, and I'm incredibly proud of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ese papers. Here’s a quick look at the major messages:


"Rethinking First-line Treatments for Mild Depression: The Potential Role of Nutraceuticals": This editorial advocates for considering nutraceuticals like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mild depression, emphasizing their ethical advantages, safe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antidepressants. It highlights EPA's well-balanced risk-benefit profile, especially for specific populations. The editorial also notes that initiatives such as clinician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industry partnerships are essential to incorporate nutraceuticals into mental health care (https://doi.org/10.3928/00485713-20250106-01).

「重新思考輕度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營養補充品的潛在角色」: 這篇社論提倡將二十碳五烯酸(EPA)等營養補充品視為輕度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強調其相較於傳統抗憂鬱藥物在倫理、安全性及成本效益方面的優勢。它強調 EPA 在特定族群中具有均衡的風險效益比。社論還指出,臨床醫師培訓、跨學科合作及產業夥伴關係等舉措對於將營養補充品納入心理健康照護至關重要。

"Personalized Eicosapentaenoic Acid Therapy for Clinical Depression":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EPA (another omega-3) isn't a one-size-fits-all. To treat depression, we need to personalize the dosage based on inflammation levels, other health conditions, and even your genes.

「臨床憂鬱症的個人化二十碳五烯酸治療」: 這篇文章探討了個人化 EPA 治療在改善重度憂鬱症(MDD)患者預後方面的潛力。它建議每日劑量至少為 1 克純 EPA,或 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比例大於 2:1 的配方,與標準抗憂鬱藥物治療同時進行。它強調根據發炎狀態、共病及基因多態性等因素調整 EPA 治療。該論文指出 EPA 的抗發炎和神經保護特性使其適用於 MDD 的個人化策略。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 Clinical Perspective on Gut Microbiota,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Obesity": We explore the powerful connection between omega-3s, your gut bacteria, depression, and obesity. Omega-3s can reshape your gut microbiome, fight inflammation, and influence brain chemicals. A daily dose of at least 2 grams of EPA-rich omega-3 PUFAs for at least 8 to 12 weeks is recommended for individuals with MDD and obesity.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腸道菌群、重度憂鬱症與肥胖的臨床觀點」: 這篇文章研究了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s)透過調節腸道菌群和減少發炎來解決憂鬱症與肥胖之間關係的潛力。它強調 omega-3 PUFAs 可以調節腸道菌群組成、減少發炎並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系統,為治療 MDD 和肥胖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方法。該文章建議 MDD 和肥胖患者每日劑量至少為 2 克富含 EPA 的 omega-3 PUFAs,發炎程度較高者則需更高劑量。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Vitamin D in Depression": This review looks at the evidence for Vitamin D as a depression fighter. It might work by tweaking stress hormones, boosting brain plasticity, and reducing inflammation.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could be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pproach for MDD,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vitamin D deficiency.

「維生素 D 在憂鬱症中的臨床應用」: 這篇綜述總結了維生素 D 補充劑在 MDD 治療中的療效、機制及臨床意義的現有證據。它指出維生素 D 的抗憂鬱作用可能與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調節、神經可塑性的增強及抗發炎作用有關。該文章建議維生素 D 補充劑可以作為 MDD 綜合治療方法的一部分,特別是對於維生素 D 缺乏的患者。

"Bridging the Gap: Implementation Science in Nutritional Psychiatry Practice": This article is about HOW to get these nutritional strategies into everyday practice. It calls for dietitians in mental health teams, better training for clinicians, and using technology to make it all happen.

「彌合差距:營養精神醫學實踐中的實施科學」: 這篇文章強調了實施科學在將營養精神醫學研究轉化為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它建議將營養師或營養學家納入心理健康團隊、教育個案管理師並擴大跨學科合作。該文章還強調投資臨床醫師的培訓計畫,並利用新興技術促進營養精神醫學融入常規心理健康照護。

本特刊的論文共同展現出營養醫學在當前精神健康照護中的重要性與潛力。Omega-3 脂肪酸,尤其是 EPA,透過調節腸道菌群、降低發炎反應,針對憂鬱症的治療,個人化 EPA 療法也展現出前景,需考量患者的個別差異,例如在憂鬱症和肥胖的共病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維生素 D 也被認為在重度憂鬱症的輔助治療中可能有所助益,尤其對於維生素 D 缺乏的患者。為了將這些研究發現有效轉化為臨床實踐,實施科學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最後,針對輕度憂鬱症,考量到傳統藥物的局限性,社論強調應重新評估一線治療策略,將安全性高且具潛在療效的營養補充品(如 EPA)視為更符合倫理的初步治療選項。總而言之,精神營養醫學中具有主流治療的潛力,值得臨床醫師更積極地納入考量,特別是在輕度憂鬱症的一線治療中。


14/02/2025

戰略慈善的缺失與賦權之路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Kramer, M., & Phillips, S. (2024). Where Strategic Philanthropy Went Wrong.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22(3), 28–37.

傳統慈善事業(Philanthropy)因為依賴過時假設以及刻意避免政治參與(NGO),以致於未能真正觸及、改變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賦權慈善提供了一個更有效的模式,專注於提供人們創造解決自身問題的工具,並推動政策變革。為了實現持久進展,慈善必須轉向賦權個人和推動政府政策改變,而不是僅僅針對各個單一項目進行資助。

摘整10個主要觀點與洞察:

  1. 戰略慈善的失敗 Strategic Philanthropy:儘管慈善捐款增加,美國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卻日益惡化或停滯不前,這表明傳統的戰略慈善模式無效。
  2. 過時的假設:認為富有的捐贈者最適合解決社會問題,而受益者beneficiaries缺乏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這一假設是錯誤的,並且加劇了不平等。
  3. 非營利組織的限制:非營利部門主要依賴慈善捐款,無法大規模解決社會問題。
  4. 賦權慈善:提出一種新方法—賦權慈善,專注於提供給予貧困者通過政治和經濟自決創造自己解決方案的資源(註:以精神病患者而言,要NPO可以扶植輔助病人團隊,在醫療和人權上發聲)。
  5. 政治參與:慈善應該加強與政治的互動,以影響政府對系統性問題(如種族不平等、貧困和環境退化)的行動(註:找到關心精神疾病議題的民意代表)。
  6. 成功案例:文章舉出了喬治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基層活動成功案例,慈善資助的選民動員努力顯著影響了選舉結果和政策變革。
  7. 對富有捐贈者的批評:富有的慈善家往往避免資助挑戰權力和財富結構的舉措,導致他們的貢獻更像是一種安慰劑,而非解決深層社會問題。
  8. 現金轉移的證據:研究表明,直接、無限制的現金轉移(UCTs)和全民基本收入(UBI)比傳統慈善計劃更能有效改善貧困者的生活。
  9. 系統性種族主義:慈善往往忽視系統性種族主義,而系統性種族主義加劇了貧困,特別是在有色人種中,結構性變革是實現真正進展的必要條件。
  10. 呼籲多種族民主:為了應對系統性問題,文章提倡加強多種族民主和選民參與,認為持久的社會變革將來自於政治賦權,而非孤立的慈善干預。

在《戰略慈善何處出錯》中,Mark Kramer 和 Steve Phillips 批判了傳統的戰略慈善模式。儘管過去四十年慈善捐贈的增長呈指數級,但這種模式未能解決美國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文章挑戰了慈善背後的家長式假設,認為富有的捐贈者能夠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而受益者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Kramer 和 Phillips 提出了「賦權慈善」這一新模式,該模式以提供人們自主創造解決方案的資源為中心,通過政治和經濟自決來實現社會變革。他們指出了成功的例子,如喬治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選民動員活動,這些活動幫助選出了更具代表性的官員,並促成了進步的政策變革。這些成功證明了慈善資金對政治參與的投入能夠對民主和政策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認為,戰略慈善的一個主要缺陷在於,它過度依賴非營利組織,而這些組織無法應對諸如貧困、種族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等系統性問題。慈善往往集中於提供短期解決方案,卻避免挑戰權力和財富結構的舉措。這種迴避根本問題的策略,如結構性種族主義和經濟不平等,阻礙了實質性的變革。研究表明,直接現金轉移和全民基本收入(UBI)比傳統慈善干預更有效,因為貧困者能夠負責任地運用資金來改善生活,這也反駁了貧困者無法管理資源的觀念。

文章還強調了非營利部門的局限性,與政府推動大規模變革的能力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例如,政府計劃如《平價醫療法案》和 COVID-19 救援計劃,顯著減少了貧困,並擴大了醫療保健的可及性,這是慈善從未能實現的。Kramer 和 Phillips 認為,為了讓慈善真正有效,它必須增加與政治過程的參與,以影響政府在種族不平等、貧困和環境法規等問題上的行動。

總結來說,作者呼籲慈善運作方式的徹底轉變。與其依賴富有的捐贈者來決定解決方案,他們提倡賦權個人和社群掌握自己的未來。通過支持政治參與和促進自我決定,慈善可以在建立更公平和可持續的社會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