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2019

MD/PhD醫學教育的「千里馬計畫」

Cultivating Physician Scientists for Future Medicine

MD/PhD Program Project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醫師科學家訓練之目標
  • 培育菁英學生及一流之醫師科學家,解決重大醫學難題,具有臨床或基礎醫學研究和生技產業之國際影響力。
  • 培育新世代優質醫療人才,解決未來醫療及健康政策面、產學研發面、醫學教育面、醫學人文面的問題和困境。
  • 培育台灣及國際醫學領域之領袖。

醫學院如何推動MD/PhD千里馬菁英培育計畫
  • 整合高中入學、醫、中及牙醫學系
  1. 規劃每年10位(五位高中入學,吸引頂尖學生;五位大四入選,激勵校內菁英學生卓越)
  2. 新生入學前暑假提供啟蒙指導教授和實驗室研究;跨系所Project-based learning Independence Study、進入傑出實驗室參與專題研究、科技部大專生計畫(大二)及參加預研學程(大二~四)
  • 指導教授、生涯導師及頂尖研究機構之訓練:
  1. 根據學生興趣和研究表現,協助媒合指導教授及生涯導師,以師徒制的精神,提供學生獨一無二的適才適性研究訓練
  2. 頂尖研究機構訓練:結合國內外頂尖的研究機構(例如中研院)訓練2~4年;補助海外研實習與修讀雙聯學位(例如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倫敦國王學院)
  • 學位後培育(國內外):
  1. 畢業後持續協助畢業生,留任校內附設之醫療科部及研究單位,或進入「國際一流訓練醫院和研究機構」,進行專科及次專科的臨床訓練(七至十年)及博士後(二至三年)的研究訓練 。
  2. 和訓練醫院科部和機構簽署共同培育領袖人才的合作備忘錄,以確定訓練理念之延續。 



3 comments:

  1. 培育優秀的醫藥科學菁英人才~中國醫藥大學「千里馬學社」召開第一屆年會
    中央社/ 2019.04.01 16:58
    https://n.yam.com/Article/20190401421941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0401 16:57:55)中國醫藥大學培育新一代優秀醫藥科學菁英成立的「千里馬學社」召開第一屆年會,校長洪明奇院士親臨會場鼓勵千里馬學子要堅持辛苦漫長的學習之路,他說,台灣培育下一代優秀的醫藥科學菁英人才的過程會很艱辛,卻很重要的時代使命。

    洪明奇校長表示,中國醫藥大學推動培育優秀菁英學子的「千里馬計畫」,四年多來,陸續網羅20位優秀學子,透過紮實的學程,讓這些優秀的博士生知識技術能提早和國際接軌,相信未來能成為世界級的醫學領袖,解決重大醫學難題,進而改變病患的命運。

    為讓「千里馬計劃」持續不斷的擴大規模,本校美國校友總會長陳寬正醫師不僅出錢出力,更登高一呼籌組「千里馬學社」,其宗旨為激勵本校和附設醫院之教職員工、海内外校友、社會人士、社會團體,以及自本校千里馬計劃(MD/PhD Program)畢業之校友,慷慨支持此項千里馬計劃,為本校培育台灣之醫藥科學菁英,將來澤惠人群。

    陳寬正總會長致詞感謝關心中國醫藥大學醫學人才培育的嘉賓應邀參與「千里馬學社」第一屆年會,他特別邀請前外交部禮賓司長、駐希臘大使朱玉鳳大使以「如何成為不失禮的千里馬學友」為題,講解國際禮儀以及實際應用,開拓MD/PhD program學生們的國際視野,提升優雅文化內涵,有助於促進國際醫學人才之交流。

    黃榮村前校長致詞時,勉勵醫學生「要成為良醫之前,先學會做人。」而「學做人」的主要功夫就是「人文」與「通識」的素養,尤其是,醫生懸壺濟世要保有一顆溫暖的心,擁有悲天憫人、關懷弱勢的情懷。

    中國醫藥大學「千里馬學社」第一屆年會30日下午在台中長榮桂冠酒店B2樓桂冠廳舉行,黃榮村前校長、陳偉德前副校長、蔡崇豪院長、楊良友國際長、魏一華學務長及蘇冠賓教授等師生六十餘人參加,陳寬正醫師眾望所歸出任首任會長。

    蘇冠賓教授在會中並簡介「千里馬計畫」的三大教育目標,進而帶動提升全校學術風氣。

    一、培育菁英學生及一流之醫師科學家,解決重大醫學難題,具有臨床或基礎醫學研究和生技產業之國際影響力。

    二、培育新世代優質醫療人才,解決未來醫療及健康政策面、產學研發面、醫學教育面、醫學人文面的問題和困境。

    三、培育中醫大永續經營的領導人才,乃至於台灣及國際醫學領域之領袖。

    訊息來源: 中國醫藥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51630.aspx

    ReplyDelete
  2. The loss of many traditional jobs in everything from art to healthcare will partly be offset by the creation of new human jobs. GPs who focus on diagnosing known diseases and administering familiar treatments will probably be replaced by AI doctors. But precisely because of that, there will be much more money to pay human doctors and lab assistants to do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develop new medicines or surgical procedures. AI might help create new human jobs in another way. Instead of humans competing with AI, they could focus on servicing and leveraging AI. (From Yuval Noah Harari: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ReplyDelete

  3. 保護工作權但不可能永遠拖延科技和社會的進步



    有坐過Uber的乘客都知道,「打開APP、輸入目的地、自動獲得旅程所需的時間和費用、事先知道司機的評價和車型、分享行程讓家人好友知道自己的即時位置、下車時不用付現或找零…」。其他還有「沿途共程減碳又減價、尖峰離峰的彈性車資、專為老人嬰兒搭乘的專車、沒有拒載短程或不跳表」的創新做法,以我個人來說,在國外一定坐Uber,在國內有Uber就坐Uber,沒有Uber就自己開車,能夠享受高品質的科技和服務,就是文明人的福氣。



    然而,科技進步不免造成相關產業努力工作的勞工失業,是社會進步過程中最大的遺憾。政府如何在兼顧弱勢權益和社會科技進步之間的取得平衡,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考驗。就算政府完全沒有作為,社會也不可能永遠「保護工作權」而拖延科技的進步。



    面對AI及機器人的未來醫師?



    回到醫學教育,隨著科技的進步,臨床醫師遲早必須因應病患對「醫師有能力操控醫療AI(人工智慧)」的需求,甚至在不久的將來,部分醫師不可避免地會被AI取代。不只IBM的「華生癌症治療建議系統 (Watson for Oncology)」,「AI醫生」已在放射診斷、病理診斷、糖尿病眼病變、骨折、腦中風、三維骨盆重建…等越來越多的領域大顯身手,就連公認最不容易被替代的精神醫學,也因為「穿載式科技」研發,促成「系統性連續性的行為資訊之收集」和「即時性動態性大數據的分析」,逐漸克服「預測發病」和「客觀評估精神病理」的困難,再加上「情緒辦識、虛擬實境、以及AI心理諮商」對「憂鬱、自殺、創傷症候群、自閉童社交功能」的新研究,使得AI在未來精神醫學的應用上產生無限可能,更會把精神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研究,提高到完全不同的境界。



    在可見的未來,AI時代剩下三種醫師,第一是被機器人淘汰的醫師(機器人做的比我好,但我有很好的醫學訓練,可以轉行到相關產業);第二是勞工階級的專科醫師(我有能力監督機器人因為我比機器人做的好);第三是有能力收集「精準臨床大數據(醫師科學家)」並能夠駕馭機器人的醫師(利用AI如虎添翼的醫師)。近年來台灣推動廉價式健保制度,醫師被「衝刺服務量」激勵,排擠「維持專業價值」的資源和「精進醫術」的動力,變成「只顧、只願、只會」大量地、機械性地提供健保給付的醫療項目,在AI來臨的時代,也就會成為第一批被替代的醫師。當醫師被機械人取代的那一天,醫師可能也會走上街頭去捍衛自己的工作權和生存權,只是社會大眾就不會像同情弱勢勞工一樣去同情醫師。


    醫學及科技進步一日千里,醫學教育應該要思考「是否能跟上二十一世紀的腳步?」也應致力朝向培育利用科技解決重大醫學難題的一流的醫師科學家。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