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to be ─ 醫學生甄試
對於立志成為好醫師的年輕人,醫學教育是充滿知性、理性和感性的旅程,也是混雜成就滿足和挫折淚水的成長過程。行醫,更是交織身心重擔但又令人滿足、有意義的工作。有志行醫的年輕人,一方面在學業上已經達到相當優秀的水準,如果能用心準備,更可以透過甄試的過程更了解自己的志趣。
「我為何選擇醫學系?」
透過「自我介紹和備審資料」的準備,是年輕學子經歷「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人生寶貴經驗。「我的成績可以達到標準」很真誠、「高收入和高地位」很務實、「懸壼濟世」很感性,但都不足說服考官你很合適。因此,從二月學測成績公布到三月底甄試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考生要努力去了解一下醫學的本質和實務,更要好好了解自己性向和個性中,可以和學醫契合的一些特質。
「我為何選擇醫學系?」
透過「自我介紹和備審資料」的準備,是年輕學子經歷「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人生寶貴經驗。「我的成績可以達到標準」很真誠、「高收入和高地位」很務實、「懸壼濟世」很感性,但都不足說服考官你很合適。因此,從二月學測成績公布到三月底甄試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考生要努力去了解一下醫學的本質和實務,更要好好了解自己性向和個性中,可以和學醫契合的一些特質。
難能可貴的是:能夠經歷一段化解「選擇醫學的自我質疑」之歷程(發現自己其他的天分、自我質疑習醫的堅持、如何重新回到這個志向?)。想一想如何描述:自己如何對醫學產生熱情?如何立下成為醫師的志願?如何堅持這個理想?從失敗中成長?如何努力達到這個目標?回顧自己過去的經歷、學習、個性、成長…,如何有利於自己追求這個目標並成為一個好醫生。
如果整個準備甄試的過程,讓你感到「虛偽」,那你絕對不可能把這件事做好。意即:要說服考官之前,先試著說服你自己、你的家人、你的朋友。
「自我介紹」、「書面自傳」和「備審資料」
這是最重要的準備項目,不但是唯一可以事先準備的內容,更是用來引導考官問出自己最有把握的方向。一般常犯的錯誤是:對於自己沒有把握或自信的部分過度解釋,導致考官更加注意好奇。自我介紹和備審資料不僅是介紹自己,而是你希望「引誘」考官問你的方向、讓你有機會表現的內容,至於自己沒有特色或把握的部分簡單帶過,準備好基本的回答即可!
「自我介紹」、「書面自傳」和「備審資料」
這是最重要的準備項目,不但是唯一可以事先準備的內容,更是用來引導考官問出自己最有把握的方向。一般常犯的錯誤是:對於自己沒有把握或自信的部分過度解釋,導致考官更加注意好奇。自我介紹和備審資料不僅是介紹自己,而是你希望「引誘」考官問你的方向、讓你有機會表現的內容,至於自己沒有特色或把握的部分簡單帶過,準備好基本的回答即可!
考官只有一、二分鐘的時間看你的資料,而且是你在自我介紹的同時瀏覽,所以一定要把重點寫在第一、二頁,遵守「乾淨、簡捷、易讀、清楚、不花俏」的大原則,其他補充資料就塞到後面的附件(雖然考官不仔細看,但也絕對不要有錯誤的附件內容)。「資料中您提到去參加○ ○,那是什麼活動,可以再多談談嗎?為什麼啟發你(令您印象深刻)?」高中三年中的「服務証明、志工經驗,醫學營隊」,能夠具備最好,沒有也沒有關係,在何時何地參加的何種活動都可以,但最好聽起來有合理的淵源,不要好像是為了參加而參加,被問到這些歷練時要言之有物。
如果是團體面試、或者是跑台式的面試,「真誠、自然」的原則就更加重要了,了解自己的個性,面對任何難題不要慌張,用「突顯自己的長處」的大原則去面對,也一定要練習從容自在地表達自己「不懂或不會」的情境。千萬不要一昧練習太專業或太極端的題目,那類練習及回應常常導致不自然(太做作)的印象。「我感覺考官問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可惜我的學習和知識還沒有這方面的認識,不過我很想了解教授的見解,或者指引我回去後可以收集相關的資料」。
準備考古題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能思考面對不同問題的因應,如何自然地表達出言之有物的想法,切記:「絕對不要迷信標準答案」。首先,大多數的甄試題目都應該是開放性的問題,制式的答案表示考生沒有自己的想法,既然有些問題反覆被提出來,就代表考官想聽聽考生自己的思想;其次,因為每位甄試委員的偏好都不同,考官的個別差異比想像中大的多!學生練習要以「放輕鬆、自然」為原則,真誠表達,了解自己的個性,例如想法比較極端或太保守的同學,就須要適度的調整一下,體會不同想法者的觀感。醫學系甄試的考古題不外乎:
1. 可以花個3分鐘自我介紹嗎?順帶談談您選擇醫學系的
2. 根據備審資料的內容再詢問?(剛剛您提到祖母生病到醫院照顧她,讓您想要唸醫科,可以再多談談那次的經驗嗎?
3. 可以談一談您高中參加的社團或志工的服務經驗嗎?
4. 就您所知在近代史中,有哪位台灣著名的醫師帶給您哪些啟
5. 描述您如何培養人文素養?和學醫有什麼關係?
6. 有沒有一本書啟發您?如何改變您?就您所知在諾貝爾醫學
7. 談一談過去一週您印象深刻的新聞?
8. 為何選擇我們學校?「家鄉家人的感情 vs. 離家獨立成長的渴望」、「名校人才激盪的火花 vs. 成就靠自己而非排名或招牌」、「該校的歷史特色和近年努力成果」。十七歲的年輕人要能夠訓練多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面向和多元層次,去面對複雜社會的現實面。學會把有利於申請的思考面向多多強調,更要學會把不利申請的面向能控制住表達的衝動(明白自己辛苦的目的是為了要被錄取)。
9. 責任感。例如:高中時,你擔任過那些幹部、甘苦談?
10. 獨立性思考及反思的能力。例如:同性婚姻的立法?公務人員年金改革?健
11. 同理心。例如:照顧感染、愛滋病、精神病患者?病患家屬
12. 您想要如何來改變(善)世界?(1928年Fleming發現Penicillin;1854年John Snow發現cholera 霍亂的傳染途徑;邱文達推動安全帽;空氣污染的時事)。
13. 近年大陸放寬申請的相關規定,愈來愈多學生考慮直接到大陸去申請醫學相關的系所,也面臨回應「政治立場」的難題。年輕學生從小接受台灣的教育,自然而然會對中國大陸的政治和社會的認知和了解不夠全面,更不知道要如何迎合考官的立場。然而,就像愈來愈多的高中生到歐美國家接受大學教育,同學一定要選擇自己會有感情的文化和社會,才能在學習和生活當中,享受到真正的樂趣。
每年各大學醫學系的甄試前夕,高中都會為學生舉辦甄選入學模擬面試,而大學也都會舉辦甄試委員的共識營和經驗分享,除了討論評分原則,也會順便了解「補習班」如何幫學生「準備書面資料、模擬面試的問答」。其實考官都不喜歡制式、僵化的
不管最後有沒有申請到理想的學校,孩子透過「自我介紹和備審資料」的準備,是難得經歷「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人生寶貴經驗。陪孩子準備也是難得親子互動。
First Impressions 關於第一印象
1. First Impression happens incredibly quickly.
2. First Impression is very difficult to change.
3. A number of factors play into our first impressions.
4. Trustworthiness over confidence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5/30/the-science-and-art-of-fi_n_5399004.html
http://www.apa.org/gradpsych/2012/11/first-impressions.aspx
http://www.wired.com/2012/11/amy-cuddy-first-impressions
Multiple Mini Interview (MMI) Sample Questions
高中生推甄資料膨風空洞又矯情是誰的錯?
ReplyDelete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840360
「不要去準備那些奇奇怪怪考古題的理由」:
ReplyDelete三百位(或許更多)面試者,分十組進行,每一組有三位考官,沒有足夠的時間一起開會,一起去形成「甄試醫學生的共識」,而且三十位「充滿自信的教授」考官們,都有他們自己對醫學的偏見,在同一組內,A考官想聽的可能正是B考官厭惡的 ....
「那要怎麼準備?」高中生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盤點整理自己性向當中,可以與學醫契合的一些特質,更要透過「自我介紹和備審資料」的準備,經歷「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人生寶貴經驗。
就如同愈來愈多的高中生到歐美國家接受大學教育,同學一定要了解、選擇自己有感情的文化和社會,才能在學習和生活當中,享受到真正的樂趣。
First Impressions (From applicants for medical school 醫學生甄試 or residency, oral examinations for 專科醫師, recruits for a faculty position, or even choosing a doctor ....)
1. First Impression happens incredibly quickly.
2. First Impression is very difficult to change.
3. A number of factors play into our first impressions.
4. Trustworthiness over confidence!
-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5/30/the-science-and-art-of-fi_n_5399004.html
- http://www.apa.org/gradpsych/2012/11/first-impressions.aspx
- http://www.wired.com/2012/11/amy-cuddy-first-impr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