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過動症過度治療的爭議性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身心介面實驗室主持人
兒童過動症診斷在這個世代急遽上升,是精神醫學專家和反精神醫學人士難得共同引用的共識。然而,兩方詮釋大不相同。由於這個現象的成因複雜,所以反精神醫學、反精神治療者也可以提出主觀的理由來支持他們的論點。
兒童過動症診斷增加的現象,可能有幾個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響:
- 新藥及新療法的發現及過度促銷:這是確實存在的現象,但其影響性被誇大渲染了。由於人類大腦的複雜,精神醫學的確有其局限,精神疾病的診斷並不是百分之百明確,而藥物治療或其他療法也都不是百分之百成功,這也就成為反精神醫學者就大的施力點,他們會收集少數不幸診斷錯誤或治療失敗的案例,來証明其論點。此外,大藥廠的暴利被誇大、商業道德缺陷被檢視;少部分精神科醫師專業能力不足、甚至沒有拿捏利益衝突的分際;懷疑論民眾對反商反藥的認同;加上反精神醫學者和嗜血媒體的搧動…。「新診斷和新藥過度促銷」這個因素早就成為媒體最喜歡的議題(所以這個題材被好萊塢拍了好多部電影)。
- 兒童過動症的發生率在這個世代的確上升:精神疾病的病因很複雜,基因生物、心理健康和社會環境都扮有極為重要的角色。不同世代的兒童所受的心理和社會壓力各有不同,教育方式改變了、父母及外界期待也改變了…。這些現象雖然複雜,但是專家和非專家都同意社會變遷也是過動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科學家只是不清楚它對診斷增加的現象有多大的影響。
- 因為醫學進步,更多潛在的過動症兒童被適當診斷治療,也會被誤以為過動症發生率上升:在醫學落後的世代,糖尿病和高血壓盛行率很低,但發現的時侯病情都已經很嚴重了,但這並不是真實的低罹病率,而是被適當診斷治療的機率太低了。同樣的道理,這個世代的父母親更細心、老師更專業、學校更多資源來協助這類的孩子,這個世代也比較不會因為無知,而忽略這方面的醫學問題。
為了減少言論自由的災害,大眾對訊息的篩選和掌握應更加謹慎。反醫學者和媒體雖然也有知識分子來表達的意見,而且不至於故意害人,但有時卻對民眾及社會造成極大卻隱性的傷害。然而,對於理性民眾和醫師而言,這些言論也提供謹慎把關和專業自省的參考。除了政府和學會應協助給予反醫學者和媒體適當規範之外,媒體素質和判斷力也應逐漸提升。
為了減少過度診斷和新藥過度促銷,醫界要有自我監督的機轉,輔導專業技能不足或缺少畢業後訓練的醫師,處罰執業不當及違反利益衝突規範的同僚。醫療除罪化,讓醫師更願意接受同儕的檢驗,也更放心糾正同儕的疏失,以提升病患的福祉。
「醫學背後的抹黑」對病患造成傷害: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12/414972/
http://cobolsu.blogspot.tw/2014/06/blog-post.html
精神醫療如果讓民眾有一種感受(錯覺),就是「精神科醫師汲汲於收集詢問症狀,來符合臨床診斷。把DSM或ICD奉為聖經,忽略社會心理及精神病理學的探究。對藥物治療頭頭是道,心理社會草草帶過(好像在說訓練專科)」,那麼,即使治療診斷率是0,00001%,還是會給人「過度診斷治療」的「觀感」。
ReplyDelete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點點對精神治療的懷疑。反之,如果讓民眾有一種感受,就是「精神科醫師同理那種懷疑,強調診斷和治療過程非常慎重,DSM或ICD只是最簡單的參考,除非深入了解家長-孩子-學校的交互影響,絕不輕言對孩子的任何藥物治療,那麼,治療診斷率高低就只是表面無意義的膚淺爭議。
大部分精神科醫師面對病人時都可以輕易做到後者。但面對懷疑者不合理批評或無厘頭挑戰時,反而生氣起來,忘記我們的專業確實有很多的局限和不足…。其實,反精神醫學者部分是本人或親友就醫受過創傷者,他們說即使只有小部分是對的,他們的情緒卻常常被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