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2007

英倫留學(四)倫敦的古典音樂

英倫留學(四)倫敦的古典音樂

聆賞古典音樂一直是我最大的一個興趣。多年前離開台北到台中工作,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減少了到國家音樂廳欣賞音樂的機會,每次出國即使是短暫的停留,也會設法去欣賞一場音樂會。我並不是發燒級的樂友,只要是感動的演出,即便是收音不良的電台廣播也可令我十分陶醉;精緻的現場音樂會於我則如山珍海味的奢華大餐…在Wiener Staatsoper欣賞的La Boheme歌劇、在Paris Salle Pleyel欣賞L'Orchestre de Paris的Debussy交響詩、或是Barbican Hall聽到Haitink指揮London Symphonic Orchestra的Mahler交響曲…等等,依舊能讓我回憶起當時從第一個音符奏出就強烈感受到的震撼與感動,多年後都還能記得音樂會現場神奇振動和頻率

到倫敦進修,得以讓我聆賞近兩百場的現場演出。古典音樂在英國或許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奇蹟,這裡雖幾乎未曾出現過舉世公認的第一線作曲家,但許多大師們都曾在這裡留下音樂的足跡;英國人也難算出幾個巨匠級的音樂演奏家,但幾乎所有古典音樂的大明星都以來到倫敦演出為榮。就像英國的銀行業一樣,英國的古典音樂「事業」絕對執世界之牛耳。不論是音樂會、音樂節、唱片、經紀事業,以至於票務系統,都讓英國人賺進大把鈔票。


全世界各大城市大多有一個著名的交響樂團,但倫敦「不尋常地」「至少」有「五」個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ic Orchestra (LSO), Philharmonia Orchestra (PO),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PO),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RPO), BBC Symphonic Orchestra (BBCSO) 。我之所以認為「不尋常」,是因為這些樂團全是自給自足的專業性團體,當然倫敦擁有一定的古典音樂人口和絡繹不絕的觀光客,但全球大城市要維持一個著名的交響樂團長久經營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是好幾個?對古典音樂略有興趣的同好,對上面提到的這幾個樂團大概都不陌生,而資深樂迷們可能也聽聞過其他較為「曲高和寡」的精緻樂團,例如擅長表演早期音樂的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擅長表演巴洛克音樂的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AE)、擅長表演當代音樂的London Sinfonietta及專精早期合唱音樂的The Sixteen…等等。演出的水準無庸置疑,但更令人好奇的是如何在眾多一流樂團的竸爭當中維持傳統並創新突破?如何能夠有持續穩定的「票房」來維持數十年的「營運」?以下是我思索觀察累積的一些心得。

以交響樂團為例,LSO以其傲人的歷史傳統及完美的音色,百年來已經是票房的保証,是音響效果極佳的Barbican Hall之駐地樂團。金字招牌的PO六十年來以錄製高水準的唱片聞名,是南岸Royal Festival Hall的駐地樂團,現任的音樂總監是來自德國的Christoph von Dohnányi,七十九歲高齡的他可以說是現今仍在世的少數指揮巨擘。LPO和RPO則分別以推出創新的製作及前衛的曲目,加上常常搭配明星獨奏家,藉以開創出新的樂迷和市場。BBCSO常常在廣播及電視中實況演出,每年夏天七月至九月間主辦Proms音樂節,帶有節慶活動色彩且豐富多元的七十幾場音樂會,兼顧了音樂娛樂及教育推廣的功能。

每一個樂團在倫敦每年(九月到隔年六月)演出約四十場正式的音樂會、英國其他城市約十場,在音樂季之外(暑假期間)則出國巡迴表演。因此在倫敦光是這五大世界級樂團就可以讓你天天到音樂廳現場聽交響樂,還不包括數不清的的室內樂、獨奏(唱)音樂會和合唱表演…。為了讓這麼多的音樂表演活動可以進行,倫敦可以說是坐擁世界最多的一流音樂廳的城市:Barbican Hall有三大廳,可以表演大型的交響樂、歌劇、戲劇或舞蹈。Southbank也擁有大(Royal Albert Hall)、中(Queen Elisabeth Hall)、小(Purcell Room)三廳,分別適合表演大型的交響樂、室內樂和獨奏(唱)音樂會。Royal Albert Hall則是巨大競技場型的室內音樂廳,適合各式各樣的表演活動。Wigmore Hall是我的最愛之一,在此地欣賞室內樂是最愉快的享受,如果某天中午聽了現場的lunch time concert覺得意猶未盡,下週一還可以在BBC Radio 3聽到當天的現場錄音(我就有一次被錄到咳嗽聲之後又在廣播中聽到...)。

這些音樂廳的演出幾乎是天天進行,所以如果沒有一定要聽某些特定的節目,即使只是停留兩三天,也應該都有機會購票進場,水準大多會令你喜出望外。至於票價呢?可別以為在這個全世界最貴的城市欣賞古典音樂一定是非常的奢侈,相反的,古典音樂會的消費比起台北都更加經濟實惠,以我最近聽的幾場音樂會為例:一月十日在Barbican由Dreseden Staatskapelle演出的Mahler No. 9票價為£5、二月四日PO演出的Brahms No. 4票價為£4.5、二月十三日LPO演出的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票價為£3.5、三月六日的LSO則有一代指揮大師Sir Colin Davis和鋼琴家Mitsuko Uchida(內田光子)的演出,加上Her Majesty(英國女王)親臨欣賞,票價呢?£5.4…,如果很俗氣地用倫敦的物價來比較,大概就是坐3、4次公車或是一份麥當勞套餐的價格,雖然我選擇的都是比較後排的座位,但對於大型的交響樂而言,反而更能夠反應出這些音樂廳極佳的音效。

如果可以在倫敦待上一陣子(例如進修),我會建議提早預訂下一個樂季的節目,例如從2007年1月起就可以開始預訂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的節目。預訂的好處是你可以挑選到熱門的節目和喜歡的座位,像是我很想欣賞一位英國男高音Ian Bostridge的獨唱會,如果沒有提早半年預訂,大概就沒有辦法取得門票。倫敦訂票系統獨步全球,預訂票位時就可知道自己的座位,有些甚至可利用多媒體預覽座位上看出去的視野。用full-time student的身份時,有一些節目可以用半價來購買,一定要記得在訂位時選擇concession的欄位,半價或全價票並沒有區域上的差別。在英國一張EMI的正價版的CD約為£16,難怪有一次我在Queen Elisabeth Hall欣賞Alban Berg Quartet時遇到的一個樂友說,有這麼多的好音樂會和BBC 3(24小時播放古典音樂的頻道),住在倫敦的他從不買CD!

每個樂團或音樂廳都有其固定的樂迷,在不同的音樂廳似乎有一些愛樂者總是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很像到美國看職棒,旁邊買季票的球迷會說他們每場都來。在倫敦聽音樂會的固定人口似乎是以老人家為主,其次是觀光客,如果你看起來不夠老又不像觀光客,旁邊的老太太、老先生就會問你是不是musician,或是遇到帶著總譜的愛樂者熱心地與你互通有無…,例如何時何處有免費午餐音樂會、或者可以到哪裡去聽St. Martin in the Fields的rehearsal…。如果完全不想花錢買票,也可以上網查查免費音樂會。夏天一到,許多的公園就會主辦免費午餐音樂會,冬天的話,就去感受一下教堂中憾人的合唱音樂。

倫敦的音樂絕對不是只有West End的悲慘世界和歌劇魅影,只要靜下心來接近歐洲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你會發現沉浸在樂曲和音響中,心靈是如此的恣意隨之起舞,或是澎湃、或是恬靜,是一種感動,一種交流,絕對難忘的歐洲經驗!倫敦的古典音樂絕對是物超所值,來到倫敦居住,如果沒有好好享受一下此地的古典音樂饗宴,真的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太可惜了!

英倫點滴其他文章
1. 英倫留學的點點滴滴 http://cobolsu.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2.html
2. http://cobolsu.blogspot.tw/search/label/英倫留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